第394章 长安尘(2 / 2)

一个老农告诉青林,去年渠堤修好后,他家的粟米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今年又能多存些粮食,冬天就不用怕饥寒了。

在常平仓,他看见百姓正排着队买粟米,负责粮仓的小吏拿着账簿,仔细核对每个百姓的家庭人口,对有幼子、老人的家庭,还特意多给了两石粟米。

青林走上前,假装询问买米的流程,小吏笑着说:“陛下有令,凡多给百姓一尺布、一斗粟者,有奖;若少给一钱、一升者,必罚。

我可不敢贪墨——再说了,陛下给我们涨了俸禄,日子好过了,谁还愿意做那贪赃枉法的事?”

在太学,他遇见了几个博士,正在讨论汉宣帝的“恤民政策”。

一个白发苍苍的博士说:“陛下深知‘民为邦本’,其政策比文景更细——文景时虽轻徭薄赋,却未顾及小吏俸禄,致使地方贪腐不绝;陛下既益吏禄,又减米价,还修水利,这才是真正的‘富民’之策啊!”另一个博士补充道:“昨日我去市集,见布价降了,盐价也降了——陛下令官府调控物价,不许商贾囤积居奇,百姓的日子是真的好过了!”

青林的视网膜上,量子手环不断更新着数据:截至公元前68年秋,全国百石以下官吏俸禄已全部上调,地方贪腐案件较去年减少八成;

关中地区粟米价稳定在每石百钱,较前一年下降三成;全国修复水利工程二十余处,灌溉农田超过十万亩;流民数量较前一年减少九成,百姓户籍登记率提高至九成五。

“郎君可是蜀地来的儒生?”

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青林转身,看见一个身着素色长袍的年轻人,面容与汉宣帝有几分相似,却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儒雅。青林心头一震——他在时空研究所的资料里见过这个人的画像,是汉宣帝的亲信侍中,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

“正是,”青林拱手,“不知足下是?”

“在下张延寿,”张延寿笑着点头,“昨日在未央宫前殿,见郎君在人群中观礼,似对陛下的政策颇为关注。今日恰巧在此遇见,便想与郎君聊聊。”

青林心中一动,问道:“张侍中,陛下推行这些政策,可有遇到阻力?”

张延寿叹了口气,走到太学的廊下,看着院子里读书的儒生:“阻力自然是有的。前些日子,有几个郡太守上书,说益吏禄会增加郡国财政负担,请求暂缓施行。

陛下看了奏疏后,召集他们到长安,亲自问他们:‘你们的俸禄已够衣食,可你们手下的小吏呢?他们一月三千钱,要养妻儿,要奉父母,若不贪腐,如何度日?

你们身为太守,不思体恤下属,反而想着节省财政,这是为民父母该做的事吗?’那些太守被问得哑口无言,回去后便立刻推行了益禄之策。”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陛下还说,‘朕在民间时,最恨两种人:一种是贪腐的小吏,一种是囤积居奇的商贾。

小吏贪腐,百姓的血汗钱便被夺走;商贾囤积居奇,百姓便买不到便宜的粮食布匹。朕今日做这些事,就是要让小吏不敢贪,商贾不敢囤,百姓能安居乐业。’”

青林的心头一热,问道:“陛下可有想过,若日后国库紧张,这些政策该如何维持?”

张延寿笑了笑,指着太学外的农田:“郎君看那些农田,去年还是荒田,今年都种上了粟米——百姓富足了,便会多开垦土地,多缴纳赋税;官吏清廉了,便不会贪墨国库的钱财。

如此一来,国库只会越来越充盈,这些政策自然能长久推行。陛下常说,‘富民不是一时之事,是一世之事。朕要让天下百姓,世世代代都能吃饱饭,穿暖衣。’”

青林看着张延寿真诚的眼神,突然想起自己穿越的初衷——2077年,地球资源枯竭,人类成立了“时空历史研究所”,试图从古代“富民”政策中寻找文明存续的答案。

而汉宣帝的治世,正是研究所重点研究的对象:一个从民间走来的皇帝,如何在短短十几年里,将汉武帝后期的凋敝局面,变成“民安物阜”的盛世?

“张侍中,”青林轻声问道,“陛下有没有说过,他心中的‘盛世’是什么样子?”

张延寿望向未央宫的方向,眼中露出几分向往:“陛下说过,他心中的盛世,是‘田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其养,幼者有其教’。是百姓不用怕小吏盘剥,不用怕饥寒交迫,是天下无流民,无饿殍,是官吏清廉,商贾诚信,是匈奴不敢犯边,百姓能安居乐业。”

青林知道,汉宣帝最终实现了这个愿望——在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里,西汉的国力达到顶峰,史称“昭宣中兴”:米价降至每石五钱,为西汉最低;百姓家有余粮,市集繁荣;匈奴归降,边境安定;官吏清廉,百姓安居乐业。

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位从民间走来的皇帝,对百姓最朴素的共情与守护。

就在这时,青林手腕上的量子定位手环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蓝光,屏幕上弹出一行警告:“时空锚点不稳定,预计三十分钟后脱离当前时空。”

青林的心猛地一紧。他知道,自己该走了。

“张侍中,”青林拱手,“今日与君一席话,茅塞顿开。我回蜀地后,必向乡里百姓宣扬陛下的仁政,让蜀地百姓也知长安的太平盛世。”

张延寿笑着点头:“若郎君能如此,便是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他日郎君若再到长安,可到未央宫前殿找我,我必带郎君见陛下一面。”

青林后退一步,目光最后一次扫过太学的廊柱、院子里读书的儒生、远处的未央宫,扫过那个穿着素色长袍的身影。手环的蓝光越来越亮,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耳边传来张延寿的声音:“郎君一路保重!”

青林想点头,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穿过了太学的墙壁,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朱红色的宫墙变成了实验室的金属舱壁,粟米酒的香气变成了营养液的味道,张延寿的身影变成了同事焦急的脸庞。

青林坐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手腕上的量子定位手环还在闪烁,屏幕上显示着这次穿越的记录:“时空坐标:公元前68年,西汉长安;停留时间:95小时40分钟;获取历史信息:汉宣帝亲政初期‘益吏禄、恤百姓’政策推行细节、农业水利建设、常平仓调控等;时空稳定性:优。”

他抬起头,看着实验室里的大屏幕,上面正显示着“昭宣中兴”的研究数据。而此刻,那些冰冷的数据在他眼中,突然变得鲜活起来——那是一个皇帝用一生的共情与智慧,为一个王朝铺就的盛世之路。

“我见到他了,”青林轻声说,“他说,他要让天下百姓,世世代代都能吃饱饭,穿暖衣。他说,富民不是一时之事,是一世之事。”

同事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你见到汉宣帝了?他还说了什么?”

青林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知道,有些话,有些故事,只有真正站在那个时空里,才能听懂。而他所经历的一切,将成为“时空历史研究所”最珍贵的资料,也将成为人类寻找文明存续答案的重要线索。

窗外,2077年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青林的手腕上。量子定位手环的屏幕渐渐暗了下去,而青林的脑海里,却始终回荡着那个声音——“田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其养,幼者有其教。”

他知道,汉宣帝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而他的时空旅行,也还没有结束。

下一次,他或许会穿越到公元前60年,看看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时的盛况;或许会穿越到公元前51年,看看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降汉朝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