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73章 洛邑论道

第373章 洛邑论道(2 / 2)

姬钊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殿外的天空,眼神里满是对天下的责任:“孤最看重的,是‘传承’。文王、武王创下大周基业,孤不能让这份基业在孤的手中衰败。孤治理百姓,是为了让大周的百姓能世代安居乐业;平定蛮夷,是为了让大周的疆域能世代安宁;制定礼法,是为了让大周的文化能世代传承。孤希望,千百年之后,大周的子孙依旧能生活在太平盛世,依旧能记得‘敬天保民’的道理。”

他转过头,看着青林,眼中带着几分期待:“青林先生,你来自千百年之后,想必见过许多王朝的兴衰。孤想问你,大周的‘敬天保民’之道,在后世是否还能行得通?后世的帝王,是否还会重视百姓,是否还会坚守礼法?”

这个问题让青林心头一沉。他知道,西周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后世的王朝虽有盛世,却也有战乱,百姓时常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可他不愿让眼前这位心怀天下的帝王失望,便斟酌着说道:“大王,千百年之后,天下虽历经兴衰,王朝虽有更替,但您的‘敬天保民’之道,却一直被后世的贤君推崇。后世有许多帝王,都以‘成康之治’为榜样,减轻赋税,重视民生,开创了一个个盛世。您制定的礼法,也融入了后世的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姬钊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此便好。孤不求大周能永远存在,但求孤的治国之道能造福后世百姓,能让‘太平’二字,在天下流传下去。”

此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从躬身进来禀报:“大王,太庙祭祀的时辰到了,请大王前往太庙主持祭祀。”

姬钊点点头,起身对青林说:“青林先生,孤要去主持祭祀了。这祭祀不仅是祭拜先王,更是向天地表明孤‘敬天保民’的决心。你若有兴趣,可随孤一同前往,看看我大周的祭祀礼仪。”

青林自然不愿错过这个机会,连忙起身跟随姬钊前往太庙。太庙位于洛邑王城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夯土建筑,屋顶覆盖着青色的陶瓦,屋檐下悬挂着巨大的青铜铃,门口摆放着两座高大的青铜鼎,鼎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饕餮纹,透着几分神圣与威严。

太庙内,已经聚集了文武百官与诸侯代表,他们身着整齐的礼服,手持玉圭,神情肃穆。姬钊走到太庙正中的先王灵位前,接过侍从递来的酒爵,将酒洒在地上,口中念道:“先王在上,臣钊今日祭祀,谨禀先王:臣即位以来,谨遵先王遗训,敬天保民,轻徭薄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恩威并施,使四方蛮夷臣服,边境安宁。臣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求能守住大周基业,造福后世子孙。望先王在天有灵,保佑大周国泰民安,永世太平。”

念完祭文,姬钊又率领百官行三拜九叩之礼。整个祭祀过程庄重而有序,没有繁琐的仪式,却处处透着对先王的尊敬与对天下的责任。青林站在一旁,看着姬钊虔诚的身影,听着编钟与鼓的浑厚声响,忽然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周,还是千百年后的现代,“国泰民安”都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

祭祀结束后,姬钊带着青林回到偏殿。此时,夕阳已经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殿门洒进来,将两人的身影拉长。姬钊坐在木榻上,拿起案上的陶杯,却没有喝酒,只是轻轻摩挲着杯壁:“青林先生,今日与你聊了许多,孤心中畅快。孤在位多年,身边虽有召公、毕公等贤臣,却很少能像今日这样,与一个来自远方的人畅所欲言。”

“大王,能听您讲述治国之道,是我的荣幸。”青林真诚地说道,“您的‘民为邦本’‘恩威并施’‘礼法传承’,让我深受震撼。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千百年前的大周,也适用于千百年后的世界。”

姬钊微微一笑:“孤只是做了一个帝王该做的事。其实,治国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无非是‘用心’二字——用心倾听百姓的声音,用心对待天下的诸侯,用心传承先王的遗训。只要用心,即便遇到困难,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要用心,即便身处乱世,也能开创太平。”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孤听说,你的故乡有许多新奇的器物,有能让人千里传音的工具,有能飞天的车辆,是吗?”

青林点点头:“是的,我的故乡有许多方便生活的器物,百姓的生活也比此刻的大周更加富足。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在学习古人的智慧,比如您的‘民为邦本’,依旧是我们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那就好,”姬钊欣慰地说道,“器物可以变化,技术可以进步,但‘以人为本’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孤希望,后世的人在享受新奇器物的同时,不要忘记这份道理,不要忘记百姓的需求,不要忘记天下的太平。”

就在这时,青林腕间的时空定位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嗡鸣,屏幕上的蓝光开始闪烁——他知道,时空锚点的能量即将耗尽,自己要离开这个时代了。

“大王,我要走了。”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金属盒子,里面装着一枚现代的指南针,“这是我故乡的一件小玩意儿,叫指南针,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指出南方的方向。

送给您,或许在您巡视诸侯、征讨蛮夷时,能派上用场。”

姬钊接过指南针,好奇地打量着——金属的外壳,里面的指针轻轻转动,始终指向一个方向。

他试着转动盒子,指针却依旧不动,忍不住赞叹:“这玩意儿真是神奇,有了它,行军打仗、外出巡视,就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了。你们故乡的人,真是聪明。”

“大王,谢谢您今日的教诲,”青林深深鞠了一躬,“我会永远记得您的‘用心’之道,记得您对天下百姓的责任。”

姬钊抬手拍了拍青林的肩膀,眼中满是不舍:“青林先生,你是个有缘人。若有机会,孤真想看看你的故乡,看看千百年后的天下,看看‘民为邦本’的道理是否依旧传承。”

定位仪的嗡鸣声越来越响,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

他看着姬钊,最后说了一句:“大王,您的名字,您的‘成康之治’,您的治国智慧,会永远留在历史中,会被千百年后的人永远铭记。”

白光闪过,青林的身影消失在太庙偏殿里。姬钊站在原地,手中握着那枚指南针,看着空荡荡的殿内,轻轻叹了口气。

他走到殿外,看着夕阳下的洛邑王城,看着远处劳作归来的百姓,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千百年后的天下……想必会更加太平吧。”

几日后,姬钊在巡视北方边境时,果然用上了指南针。

有了它,大军再也没有因为迷路而耽误行程,顺利抵达边境,击退了蠢蠢欲动的鬼方部落。

战后,姬钊将指南针视若珍宝,时常拿出来摩挲,想起那个来自千百年之后的年轻人,想起他说的“后世依旧传承‘民为邦本’”,心中便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