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70章 墨染时空

第370章 墨染时空(1 / 2)

随机选了一个时空坐标,准备穿越,坐标:“唐代,乾元二年(759年),秦州”。

青林心头一沉—乾元二年,正是安史之乱最动荡的时期,秦州地处边陲,常年受战乱波及。

他曾在历史课上反复研读这段历史,知道此时的杜甫正因战乱漂泊,生活困顿,而那首流传千古的《月夜忆舍弟》,正是他在此期间所作。

“咳咳……”不远处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打断了青林的思绪。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内,昏黄的油灯下,一位身着破旧长衫的中年男子正伏案而坐。

男子身形消瘦,颧骨高耸,花白的头发随意束在脑后,手中握着一支毛笔,在泛黄的宣纸上缓缓书写,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忧愁。

青林放轻脚步,悄悄靠近土坯房。

透过破损的窗棂,他看见宣纸上已经写了几行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字迹苍劲有力,却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悲凉,正是杜甫的笔迹!

“请问……是杜子美先生吗?”青林犹豫片刻,还是轻声开口。

他知道杜甫字子美,后世尊称其为“诗圣”,此刻贸然打扰,或许会显得唐突,但他实在无法错过见证这首诗诞生的机会。

屋内的男子闻言,停下手中的笔,缓缓转过身。

他的目光落在青林身上,带着几分警惕,又有几分疲惫:“足下是何人?为何深夜在此徘徊?”男子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儒雅,正是杜甫。

“在下青林,自远方而来,因迷路至此,见先生屋内亮着灯,便斗胆上前询问。”青林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同时悄悄将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藏进衣袖——他不敢暴露现代科技,生怕打乱时空秩序。

杜甫盯着青林看了片刻,见他衣着虽与常人不同,却并无恶意,便轻叹一声:“乱世之中,迷路也是常事。若不嫌弃,可进屋暂避风寒,只是屋内简陋,无好酒好茶招待。”

青林连忙道谢,跟着杜甫走进土坯房。屋内空间狭小,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张简陋的木床,几乎没有其他家具。桌上除了笔墨纸砚,只有一小碟粗粮和一壶早已凉透的茶水,墙角堆着几件打满补丁的衣物,处处透着贫寒。

“近来战乱频繁,秦州一带民不聊生,我也是不久前才从华州辗转至此,寄住在这间废弃的土坯房里。”杜甫一边给青林倒茶,一边缓缓说道,语气中满是无奈,“原本想在此处稍作安顿,可听闻故乡河南一带战事又起,不知家中几位弟弟是否平安,心中实在难安。”

青林握着手中的粗瓷茶杯,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心中却泛起一阵酸楚。他知道,杜甫的几位弟弟此时分散在各地,因战乱阻隔,音信不通,这正是他创作《月夜忆舍弟》的直接原因。

“先生不必过于忧虑,或许弟弟们吉人天相,早已避开战乱,只是暂时无法传信罢了。”青林轻声安慰道,却也知道这话苍白无力——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能否存活全凭运气。

杜甫闻言,只是苦笑一声,重新坐回桌前,目光落在宣纸上那两句诗上:“‘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是我傍晚时见窗外景象,心中有感而写。你看,这戍楼上的鼓声一响,路上就再无行人,边疆的秋天,只有一只孤雁在天空鸣叫,这般景象,怎能不让人想起远方的亲人?”

青林凑近一看,宣纸上的字迹墨色未干,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忧愁。他曾在课本上无数次读到这两句诗,却直到此刻,在这荒凉的秦州土坯房里,在昏黄的油灯下,才真正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悲凉——那不是凭空想象的愁绪,而是战乱中普通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先生这两句诗,将边疆的荒凉与人心的孤寂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心生感慨。”青林由衷地赞叹道。

杜甫轻轻摇头,拿起毛笔,却没有立刻下笔,而是望向窗外。此时夜色已深,一轮残月挂在灰蒙蒙的天空中,月光透过破损的窗棂,洒在屋内的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今夜月色虽淡,却也能照亮远方。只是不知,这月光能否照到我弟弟们所在的地方?”他喃喃自语,声音中满是思念。

青林顺着杜甫的目光望向窗外,只见残月如钩,旷野上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更显凄凉。他突然想起《月夜忆舍弟》中的下两句诗,心中一动,轻声说道:“先生,既然月色能照遍天下,或许您的弟弟们此刻也在望着这轮明月,思念着您呢?”

杜甫猛地转过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你说得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开始,露水就变得洁白了,而这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毛笔,在宣纸上飞快地写下这两句诗。笔尖划过宣纸的声音,在寂静的屋内格外清晰,仿佛是他心声的倾诉。

写完这两句,杜甫放下毛笔,站起身,在屋内缓缓踱步。他的眉头依旧紧锁,眼神却比之前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有对故乡的思念,有对弟弟们的牵挂,还有对战乱的痛恨。“我有四个弟弟, eldest brother 早年去世,其余三个弟弟分别在江南、河南一带。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如今不知他们是否还活着,是否能吃饱穿暖。”

青林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知道,杜甫的这份思念,不仅仅是对家人的牵挂,更是对天下所有因战乱而离散的百姓的同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杜甫这样骨肉分离的家庭,数不胜数。

“去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我带着家人四处逃亡,一路上见过太多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家园,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啃食树皮草根为生。”杜甫的声音越来越低沉,眼中泛起了泪光,“我曾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即便如此,又能改变什么呢?战乱依旧,百姓依旧受苦。”

青林看着杜甫悲伤的模样,心中满是敬佩。在如此困顿的处境下,杜甫没有只顾自己的安危,而是始终心系百姓,用诗歌记录下战乱带来的苦难,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他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先生不必过于自责,您的诗歌,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能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百姓的苦难,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青林轻声说道。他知道,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成为了后世研究安史之乱的珍贵史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杜甫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但愿如此吧。我这一生,别无他求,只希望能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世间的悲欢离合,让后人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有过这样一段艰难的岁月,曾有过无数百姓在苦难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