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游银河(1 / 2)

青林又一次穿越了,落在了凉席上时。

睁眼就看见个穿宽袖袍子的老头,正趴在案几上画画,手里的毛笔蘸着朱砂,在泛黄的麻纸上点出个小红点。

\"后生,你这衣裳咋跟庙里的胡人似的?\"老头抬头时,青林瞅见他鬓角挂着汗珠,案几上堆着十几个龟甲,每个甲片上都刻着歪歪扭扭的字。

周围全是书架,摆着的竹简能从地面摞到房梁,最顶上悬着个铜制的圆盘,边缘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底下坠着个小铜锤,随着穿堂风轻轻晃悠。

\"这是...哪儿啊?\"青林摸了摸后颈,上次穿越时撞的包还没消。这是他第十五次穿越,前回在元大都的工地上看刘秉忠画图纸,这次倒好,直接扎进了像图书馆的地方。

老头指了指墙上的木牌:\"吴太史令府。我叫陈卓,掌管天文历法的。\"他又低头在纸上点了个蓝点,\"你呢?打哪儿来的?\"

青林脑子\"嗡\"的一声。陈卓?这不就是课本里那个合编星图的天文学家吗?他记得历史老师说过,这人把三家星官合在一起,画出了古代最完整的星图。再看案几上的麻纸,上面画着些歪歪扭扭的线条,点着红、黑、蓝三种颜色的圆点,活像幅抽象画。

\"您这是...画星星?\"青林指着纸上的红点问。

陈卓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褶子:\"不是画星星,是给星星安个家。石氏、甘氏、巫咸三家各说各的,我得让它们在一张纸上好好过日子。\"他突然凑近,鼻子嗅了嗅,\"你身上这味儿...像海边的咸鱼,又像烧石头的烟,怪得很。\"

青林吓得往旁边挪了挪。总不能说自己是从一千八百年后来的,刚在科技馆看完天文展吧?正琢磨着怎么撒谎,外面传来当当的敲锣声,一个小吏举着木牌跑进来:\"陈太史!今日卯时观测,心宿二比昨日亮了半分!\"

陈卓赶紧放下毛笔,抓起案几上的铜尺:\"带圭表了吗?去院子里量量。\"他转头对青林摆摆手,\"跟我来,让你见识见识啥叫观天。\"

院子里的铜尺子

太史令府的院子比青林想象的大,正中间立着个一人多高的铜柱子,旁边摆着个带刻度的石板,像个超大号的直角尺。陈卓让小吏把铜柱的影子描在石板上,掏出个骨制的小尺子量来量去。

\"这叫圭表,测日影的。\"陈卓指着铜柱,\"夏至这天影子最短,冬至最长,一年的日子就靠这影子算呢。\"他突然皱眉,\"心宿二亮了,说明大火星要来了,得提醒农官准备收割。\"

青林盯着石板上的刻度,突然想起科技馆里的日晷模型,原来原理都差不多。\"您天天就看这些?\"

\"不光看太阳,还得看月亮星星。\"陈卓领着他往院子角落走,那里架着个铜制的大圆环,中间穿了根铜管,\"这叫浑天仪,晚上顺着管子瞅,能看见星星往哪儿跑。\"他透过铜管瞄了瞄天,\"昨晚看见岁星(木星)跑到角宿旁边了,这在石氏的说法里是吉兆,甘氏却说要打仗,你说我信谁的?\"

青林这才想起史料里说的,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是战国到汉初的天文学派,各有各的星官体系,名字和数量都不一样。就像三家公司做地图,地名和路线都不同,陈卓要做的就是把这三张图合成一张。

\"那您咋合啊?\"

\"就像挑豆子。\"陈卓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三个圈,\"这个圈是石氏说的星,那个是甘氏的,重合的就留下,不重合的...得看谁说得对。\"他捡起颗石子扔进重合的圈里,\"比如这颗北极星,三家都认,那就用红笔标出来,算石氏的;那颗老人星,只有甘氏提过,就用黑笔标,算甘氏的。\"

正说着,一个老吏捧着竹简进来:\"太史,巫咸学派的《星经》抄好了,您看看?\"

陈卓接过竹简翻了翻,突然拍了下大腿:\"你看这巫咸说的'外屏',其实就是石氏说的'阁道',换了个名字而已!\"他把竹简递给青林,\"你瞅瞅,这上面画的星图,跟我案几上的是不是有点像?\"

青林接过竹简,只见上面用朱砂画着些星点,连起来像座桥。他突然想起科技馆里的星图,北极星周围确实有组星叫\"阁道\",是仙后座的一部分。\"您咋知道是同一组星?\"

\"看位置啊。\"陈卓指着北方的天空,\"每晚都在那儿绕着北极转,跑不了的。就像你家邻居,换了个名字,人还是那个人。\"他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偷偷记了三年,每晚看哪些星总在一块儿,慢慢就摸出规律了。\"

青林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觉得这老头挺可爱。明明是朝廷大官,却像个较真的小孩,为了几颗星星的名字较了三年劲。

案几上的星斗

跟着陈卓回屋,青林才算明白画星图有多难。案几上铺着三丈长的麻纸,用墨线打了格子,像张超大的坐标纸。陈卓左手拿着铜尺,右手握毛笔,时不时还得翻一翻堆成山的竹简。

\"您这格子是啥?\"青林瞅着纸上的横线竖线,像数学课本里的坐标系。

\"这叫黄道赤道。\"陈卓用尺子比着横线,\"太阳走的道叫黄道,星星绕着转的道叫赤道,就像地上的路,星星都在道旁边走。\"他指着竖线,\"这是十二辰,把天分成十二块,就像切蛋糕,每块里的星星归每块管。\"

青林突然想起地理课学的经纬度,这不就是古代的天球坐标系吗?\"您咋画出这些线的?\"

\"测了六年。\"陈卓拿起一卷竹简,上面记满了数字,\"每晚用浑天仪测星星的位置,记下来,第二年同一时候再测,比对三年才敢画这条线。\"他突然指着纸上的一个蓝点,\"就说这颗'天狼星',巫咸说在井宿南边,我测了五回,确实在,就用蓝笔标上了。\"

正说着,小吏端来碗汤药:\"太史,该喝药了,您昨晚又熬到三更。\"

陈卓皱着眉接过药碗,捏着鼻子灌下去,苦得直咧嘴:\"年轻时在洛阳求学,跟着老师整夜观星,冻得流清鼻涕也不觉得累。现在倒好,看半个时辰就得揉眼睛。\"他指着墙上的伤疤,\"前几年在船上测星,浪把浑天仪晃倒了,砸的。\"

青林这才注意到他左手少了截小指,指甲缝里全是墨渍。案几底下堆着十几个瓦罐,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颜料,红的是朱砂,黑的是松烟墨,蓝的是用蓝草榨的汁——石氏的星用红笔,甘氏用黑笔,巫咸用蓝笔,就像给星星贴标签。

\"您就不怕三家学派骂您乱改?\"青林帮他研墨时问。

\"骂就骂呗。\"陈卓蘸了点朱砂,在纸上点出个亮红点,\"当年孔子编《诗经》,不也把各地的歌谣凑一块儿了?只要对百姓有用,骂声算啥。\"他突然笑了,\"前几天甘氏的后人来闹,说我把'天关'画偏了,我拉着他在院子里看了三晚,现在他天天来帮我抄星经。\"

青林看着他点星的手,稳得像装了支架,每点一下都要量三次。麻纸上的星点渐渐多起来,有的连成了龙,有的连成了车,还有的连成了人,活灵活现。

\"这组星叫'紫微垣',是天上的皇宫。\"陈卓指着纸的上方,\"那组叫'太微垣',是大臣们待的地方。底下的叫'天市垣',就像凡间的集市。\"他突然指着一个三角形的星组,\"这是'参宿',三家都有,只是石氏说有七颗,甘氏说有六颗,我数了几十回,确实是七颗,就按石氏的标了,甘氏那边我亲自去解释了。\"

青林突然想起科技馆里的VR星空,紫微垣其实是小熊座、天龙座的一部分,参宿就是猎户座,确实有七颗亮星。两千多年前的人,就靠眼睛和铜尺子,把星星的位置测得这么准?

龟甲上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