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316章 流火机枢

第316章 流火机枢(2 / 2)

有一次,他们蹲在白河岸边观察水流。汛期刚过,河水湍急,冲击着河中的礁石,激起的浪花能溅到两人脚边。

“水流太急会把轮子冲坏,太缓又带不动。”杜诗望着河水,眉头紧锁,“得找个水流稳定的地方。”

青林望着河面上漂浮的树枝,突然想起流体力学里的伯努利原理。“可以修个渠。”他说,“把水引到作坊旁边,让水流沿着渠走,速度就能控制了。渠的宽窄、深浅,都能调。”

杜诗眼睛一亮:“就像灌溉的水渠?让水按人的意思走?”他立刻掏出莎草纸,蹲在河滩上画起来,“在渠里装个闸门,水大了就关小点,水小了就开大些。这样转轮的速度就能稳住了!”

他画得太专注,连河水漫过了草鞋都没察觉。青林看着他笔下逐渐成型的水利系统,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发明,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无数次观察、试错、联想的总和,是人类智慧与自然规律的碰撞。

半个月后,杜诗带着工匠们开始动工。他们在白河支流旁挖了条引水渠,渠尾通向作坊后的空地上。青林看着工匠们用夯土筑堤,用竹篾编闸门,心里有种奇妙的感觉——这些原始的材料,在杜诗的设计下,正在组合成一个能撬动时代的装置。

最关键的部件是水轮和传动机构。杜诗选择了立式水轮,轮轴两端架在木架上,轮缘装着三十六个拨板,水流冲击拨板时,轮子就能转动。轮轴上装着两个曲柄,曲柄通过连杆连接着风箱的拉杆。

“这样转轮转一圈,两个风箱就能各推拉一次。”杜诗站在刚组装好的木架旁,拍掉手上的木屑,“比十个壮汉还快。”

试运行那天,整个作坊的人都围了过来。络腮胡工匠抱着胳膊,满脸怀疑:“这木头玩意儿能比人还管用?我才不信。”

杜诗没说话,示意工匠们打开闸门。渠水顺着坡度流入,冲击在水轮的拨板上。起初轮子只是微微晃动,随着水流逐渐稳定,轮轴发出“吱呀”的转动声,转速越来越快,带动着曲柄来回摆动。

“拉!”杜诗喊了一声。

两个工匠拉动连杆,风箱“呼”地一声鼓起,强劲的气流顺着竹管冲进冶铁炉。原本暗红的炭火瞬间变得炽白,铁块在火焰中迅速升温,边缘开始融化。

“成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作坊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络腮胡工匠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动开合的风箱,又看了看转动的水轮,突然冲上去,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木轮,像是在触摸某种神迹。

杜诗站在水轮旁,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望着奔流的渠水,眼神里有种释然。他伸手接住溅起的水珠,水珠在他掌心滚动,像颗透明的珍珠。

“你看,”他对青林说,“水真的会说话。只要你肯听。”

青林的耳后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是神经接口恢复了信号。星舰的跃迁坐标已经锁定,随时可以传送。他抬头看向杜诗,想再说些什么,却发现对方正专注地看着水轮与风箱的连接处,眉头又皱了起来。

“还是不够稳。”杜诗喃喃自语,“连杆摆动时会晃,损耗了不少力气。得再加个导向的木槽……”

他转身走向工具堆,脚步轻快,仿佛刚才的成功只是个开始。青林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明白:真正的发明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星际文明的每一次技术突破,背后都是无数个“还能更好”的执着。

传送的白光开始在青林脚下蔓延。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个转动的水轮,看了一眼冶铁炉里跳动的炽白火焰,看了一眼在晨光中忙碌的杜诗。

风箱“呼哧”作响,水流“哗哗”流淌,还有工匠们兴奋的交谈声。这些声音混杂在一起,像是一首跨越时空的歌谣。

星舰的主控室里,导师正对着全息屏幕皱眉:“你的时空锚点怎么跑到东汉去了?数据库显示那里除了冶铁作坊,没有任何高能量反应。”

青林脱下头盔,脸上还带着些微的灼热感。“我看到了比高能量反应更珍贵的东西。”他说,“一种用木头和水流写的方程式。”

导师疑惑地看着他。青林没有解释,只是调出了地球文明史的数据库,在“东汉”条目下,找到“杜诗”的名字。原本简略的介绍旁,多了一行青林添加的注释:

“水排——人类第一次驯服水流作为工业动力,比蒸汽机早一千六百年。它的原理很简单,简单到只用木头和竹子就能实现;它的影响很深远,深远到能让文明的火种,在更炽烈的火焰中燃烧。”

屏幕上,水排的复原图正在缓缓旋转,木质的水轮、连杆、风箱,在虚拟光线下呈现出朴素的美感。

青林看着那幅图,仿佛又听到了白河的流水声,听到了风箱鼓风的轰鸣,听到了杜诗用燧石在莎草纸上划过的笃笃声。

那些声音,是人类智慧在时空中刻下的痕迹,比任何星舰引擎的轰鸣都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