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大白鹅(2 / 2)

青林的心猛地一颤。他来自的22世纪,正是一个为人类的贪婪付出代价的时代——冰川融化,物种灭绝,孩子们只能在全息影像里见到真正的森林。拉格洛夫在百年前写下的担忧,最终变成了他亲历的现实。

那天晚上,青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尼尔斯,骑在白鹅的背上飞过瑞典的夜空。下方是连绵的森林和湖泊,像一块缀满了绿宝石和蓝宝石的毯子。他看见拉格洛夫笔下的角色们在林间穿行:狐狸斯密尔不再狡猾,正叼着浆果喂给幼崽;渡鸦巴塔基站在教堂的尖顶上,为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而拉格洛夫就站在雪地里,微笑着向他挥手,她的身影渐渐与整片森林融为一体。

拉格洛夫的写作并非总是顺利。有一次,她为了描写雁群穿越风暴的场景,连续三天没有写出一个字。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窗前的积雪堆得老高,壁炉里的火也渐渐熄灭。青林看见她对着空白的稿纸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雁形胸针,眼神里充满了自我怀疑。

“也许我写不下去了。”她疲惫地说,“风暴太猛烈了,我怕尼尔斯会失去勇气。”

青林想起了自己的时代,想起那些在灾难中依然坚持救援的人们。“他不会的。”他说,“因为他知道,身后有莫顿,有阿卡,有整个雁群。人只要知道自己不是孤单一人,就永远不会失去勇气。”

拉格洛夫抬起头,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那天晚上,她把青林的话写进了草稿里,不是作为尼尔斯的台词,而是作为风暴中雁群互相鼓励的鸣叫。“嘎嘎——我们在一起!”她念着这句台词,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是的,就是这种感觉!”

随着春天的临近,《骑鹅旅行记》的手稿越来越厚。拉格洛夫常常在写完一段后读给青林听,他成了这本书最早的读者之一。当读到尼尔斯为了救莫顿,不顾危险与猎人周旋时,青林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了实验基地爆炸时,把他推出安全舱的导师;当读到尼尔斯最终变回人形,却舍不得离开雁群时,他忽然无比想念自己那个虽然冰冷、却有着同伴的时代。

“您知道吗,”拉格洛夫合上最后一页手稿的那天,阳光格外明媚,透过窗户在地板上织出金色的网,“我总觉得,尼尔斯不是我创造的,他一直就活在这片森林里,只是借我的笔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青林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将手稿整理好,用红丝带系成一束。他忽然注意到,拉格洛夫的手指上沾着墨水的痕迹,那痕迹的形状,像极了一只展翅的白鹅。

就在这时,青林口袋里的定位器突然发出了轻微的震动。屏幕上的数据流逐渐稳定,显示出一个正在形成的时空通道。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我要走了。”他轻声说。

拉格洛夫没有惊讶,仿佛早已预知这一刻。她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献给每一个在旅途中学会爱的人。”然后递给青林:“也许您的国度也需要这样的故事。”

青林接过笔记本,指尖触到她的温度,那是比任何高科技材料都要温暖的触感。“谢谢您。”他说,“您的故事,会被很多人读到,会改变很多人。”

拉格洛夫笑了,像初见时那样温和。“那就好。”她说,“只要故事还在,尼尔斯就永远在旅行,森林就永远不会消失。”

青林转身走向那道逐渐清晰的蓝光,定位器的嗡鸣声越来越响。他最后回头望了一眼书房,看见拉格洛夫重新拿起羽毛笔,在新的稿纸上写下第一个字。阳光落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当熟悉的失重感袭来时,青林紧紧攥着那本笔记本。他知道,自己带回的不仅仅是一本手稿的见证,更是一份跨越百年的信念——关于自然,关于成长,关于那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也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温柔与勇气。

回到22世纪的实验室,青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骑鹅旅行记》的全息影像投射在基地的穹顶上。

影像里,尼尔斯骑着白鹅飞过绿色的森林,雁群的鸣叫声回荡在冰冷的金属空间里。许多从未见过真正树木的孩子,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

青林翻开那本笔记本,扉页上的字迹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他忽然发现,在拉格洛夫签名的角落,有一个小小的墨迹图案——那是一只正在飞翔的白鹅,翅膀张开,仿佛要冲破纸页,飞向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