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65章 农政全书

第265章 农政全书(2 / 2)

徐光启却指着天边的晚霞笑了:“天之常道,本就是生生不息。你看这日月轮转,四季更迭,何尝不是一种‘术’?”他从陶罐里倒出些粉末撒在菜畦里,粉末遇水后腾起蓝雾,分析仪显示其中含有纳米级的固氮菌,“利先生说,地球只是宇宙一粟。若固守‘天常’,便如井底之蛙,何谈‘农政’二字?”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跟着徐光启穿梭在农庄与书房之间。他发现这位明末科学家的“西学”远不止天文历法与数学几何。在徐家的地窖里,藏着一台用青铜与水晶制成的装置,能通过星图坐标计算出各地的降水概率;书房的密格里,锁着用拉丁文写就的笔记,详细记录了人体血液循环与植物维管束的类比;甚至连用来称量种子的天平,都采用了杠杆原理与电磁感应的双重校准。

“星石之书说,万物皆有‘信息流’。”徐光启在油灯下翻译着拉丁文手稿,笔尖的墨滴落在纸上,晕开的形状竟与dNA双螺旋吻合,“作物有生长之信息流,星辰有运行之信息流,人亦有思想之信息流。所谓学问,便是解读这些流的密码。”

青林突然理解了徐光启为何能同时精通农学、天文、数学与军事。他不是在跨界,而是在寻找不同系统间的共性规律——就像现代科学家用统一场论解释宇宙,徐光启用“信息流”的概念,将外星科技与地球文明编织成了一张完整的网。

这天清晨,徐光启带着青林去看新培育的水稻。稻田边的木架上挂着个奇特的仪器:铜制的圆盘上刻着二十八宿,盘中央的指针始终指向北极星,而指针的阴影在地面投射出的轨迹,竟与通讯器上的星图坐标完全重叠。“此乃‘量天尺’,”徐光启拨动圆盘,“能测地力强弱,星石之书说,地力实乃地球自转产生的引力波,与星斗位置相应。”

青林的防护服突然发出刺啦的声响。他抬头望向天空,猎户座的腰带三星正异常明亮,通讯器的乱码瞬间清晰——那是星际通用的求救信号。他终于明白,这块晶体不是普通的星石,而是某艘失事飞船的黑匣子,徐光启解读的“信息流”,实则是飞船的航行日志与科技手册。

“先生可知,这星石来自何处?”青林的声音有些发颤。日志显示,这艘飞船来自猎户座旋臂的第三行星,因遭遇时空乱流坠落在地球,而飞船的主数据库,很可能就藏在《农政全书》的某卷手稿里。

徐光启却指着稻田里的水纹:“何处来,何处去,又有何碍?”他弯腰掬起一捧水,水珠在掌心滚动,映出漫天星斗,“它教我们种出更多粮食,让百姓免于饥馑,这便是它的‘来处’与‘去处’。”

傍晚时分,松江府突然刮起狂风。徐光启的农庄里,那些用星石能量催生的作物却屹立不倒,根系在土壤里结成致密的网络,形成了天然的防风屏障。“星石之书说,‘共生’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徐光启站在田埂上,任凭风吹动道袍,“作物与土壤共生,人与作物共生,地球与星辰共生。少了哪一环,这‘信息流’便断了。”

青林的通讯器突然弹出完整的飞船日志。日志记载,该文明因过度开发星球资源导致生态崩溃,才派出飞船寻找新的宜居地,而他们留下科技的目的,是希望地球文明能避免重蹈覆辙。徐光启看似零散的研究——改良作物、编撰农书、推广西学——实则是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这正是外星文明想传递的终极信息。

当晚,猎户座的信号突然增强。青林知道,飞船的救援队已经抵达。临别前,他站在徐家的书房里,看着徐光启伏案撰写《农政全书》的“救荒”篇。油灯下,老人的白发泛着银光,笔尖的墨痕在纸上流淌,像极了晶体中那些螺旋的轨迹。

“青林先生,”徐光启放下笔,递给他一卷手稿,“此乃某注解的‘甘薯栽培法’,或许对你的‘远海之外’有些用处。”手稿的末页,画着一幅小小的星图,旁边批注着:“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养民之仁,此之谓农政。”

能量场包裹青林时,他最后看到的是书房墙上的《坤舆万国全图》。地图上,中国的位置被特意用红笔圈出,圈旁写着一行小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或许就是徐光启的答案——无论是西学还是中学,外星科技还是本土智慧,最终的归宿都是人类的共同福祉。

再次睁眼,青林躺在档案库的医疗舱里。同事们围着他,手里举着那份《农政全书》手稿的扫描件:“你昏迷时,这份手稿突然显示出荧光,我们发现了这个!”屏幕上,徐光启的批注在紫外线照射下显形,组成了完整的飞船修复方案,而方案的核心原理,竟与现代的生态农业技术异曲同工。

三个月后,青林主导的“徐光启计划”获得了全球联合政府的批准。该计划旨在利用外星科技改良地球作物,同时保留传统农学的生态智慧。

启动仪式上,青林展示了那份甘薯栽培法的手稿复制品,当投影仪将徐光启的星图与猎户座的实时影像重叠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青林站在台上,望着大屏幕上徐光启的画像,突然想起老人说过的“信息流”。

从外星飞船到《农政全书》,从明末的农庄到未来的实验室,知识的流动从未中断。

而所谓科幻,或许不过是跨越时空的共鸣——就像徐光启在四百年前播下的种子,终于在今天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抬手,对着天空轻轻一拜。

远处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新培育的超级水稻,稻穗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闪烁,像极了当年徐光启菜畦里那些泛着银光的甘薯。

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科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那棵树的年轮里,藏着整个宇宙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