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石头,是里面的东西在起作用。”青林怕说多了他听不懂,“就当是一种特别的‘火药’,但不会炸,只会慢慢放出力气。”
他找了根铜丝,又让诸葛亮帮忙做了个简单的线圈,把电池的正负极接上。铜丝立刻发热,还微微震动起来。
“你看,这就是它放出的力。”青林指着震动的铜丝,“要是把这种力传到弩臂上,不用人拉弦,靠它就能把箭射出去,还能调力气大小,想射多远就射多远。”
诸葛亮的呼吸有点急促,他把电池捧在手里,像捧着块烫手的宝贝:“这……这要是能成,弩箭就不用靠人力了!老弱妇孺都能操作,前线的弟兄们也能省些力气。”
但问题来了,怎么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青林想了个土办法,用电池带动小齿轮转动,齿轮再拉动弓弦。他们找了块硬木,雕了个齿轮组,又用牛筋把齿轮和弓弦连起来。
第一次试的时候,电池一接通,齿轮“咔哒”一声就卡住了,牛筋还崩断了,抽在青林胳膊上,留下道红印。
“齿轮转速太快了。”青林揉着胳膊,“得加个减速器,就像马车的轱辘,大轮子带小轮子,转得慢但力气大。”
诸葛亮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个复杂的齿轮结构:“我懂了,就像水磨一样,水流得快,但磨盘转得慢,才能磨碎粮食。”
他们又花了两天时间,重做了齿轮组,这次加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齿轮,用铜轴连起来。接通电池的时候,齿轮慢慢转起来,带动弓弦一点点拉开,拉到最紧的时候,“啪”的一声,箭射了出去,直接穿透了三十步外的木板,钉进后面的土墙里。
“成了!”帮忙打下手的汉子欢呼起来。
诸葛亮却皱着眉:“这电池……能用多久?”
“这一小块,大概能射一百次。”青林说,“用完了就没了,我们那儿能充电,但这儿不行。”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把电池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战场上哪有那么多这东西?还是得靠人力、靠机械,实实在在的东西才靠谱。”
青林有点意外,他还以为诸葛亮会觉得这电池多神奇。但仔细想想,也对,诸葛亮搞发明,都是为了实战,不能量产、不能维护的东西,再厉害也没用。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又回到了改进机械结构的路子上。青林教诸葛亮用游标卡尺的原理做了个简单的量具,能更精准地测量零件尺寸;还教他用淬火的办法处理齿轮,让齿轮更耐磨。诸葛亮则教青林看地形,说连弩在山地和平原用法不同,还教他怎么根据风速调整射箭角度。
“你看这风,从东南来,箭会被吹偏。”诸葛亮指着远处的竹林,竹叶往西北倾斜,“射的时候得往东南偏一点,就像打水漂,石头要斜着扔才飞得远。”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学过的空气动力学,原来这些古人早就凭着经验掌握了这些规律,只是没总结成公式而已。
这天晚上,青林躺在草屋里,时空锚突然发出“滴滴”的声音,屏幕上显示:“检测到强时空扰动,预计十二小时后发生时空回弹。”
他知道,自己该走了。每次穿越都这样,停留时间一到,就会被强行弹回去。
他去找诸葛亮,诸葛亮正在油灯下画连弩的总图,旁边堆着十几张草图,每张上面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
“先生,我明天就得走了。”
诸葛亮抬起头,没太惊讶,好像早就知道似的:“我就说你不是这世间的人。你的那些法子,很新奇,但终究得落在地上才行。”他把一张草图递给青林,“这个给你,算是个念想。”
青林接过草图,上面画的是连弩的最终版,结构比之前更精巧,还标注了每个零件的尺寸和用料。
“先生,你为什么不觉得我是妖怪呢?”青林忍不住问。
诸葛亮笑了笑,咳嗽了两声:“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当年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我还不信呢。你带来的那些知识,虽然奇特,但道理都是通的,都是为了让东西更合用,让日子更好过,这就不是妖怪能想出来的。”
他顿了顿,又说:“我知道你来自未来,未来……是不是没有战争了?”
青林沉默了。他想说未来也有战争,还有更厉害的武器,但看着诸葛亮眼里的期盼,又说不出口。
“未来……人们更会想办法避免战争了。”青林说,“因为大家知道,打仗太费力气,太伤元气,不如一起做事,一起过日子。”
诸葛亮点点头,眼里好像亮了些:“那就好,那就好。”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青林就收拾好了东西。诸葛亮送他到竹林边,手里拿着一把做好的连弩,递给青林:“这个你带上,路上要是遇上野兽,或许能用得上。”
青林接过连弩,沉甸甸的,铁臂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他把时空锚拿出来,调到回程模式,屏幕上开始倒计时。
“先生,这连弩……后来会有用的。”青林想说他知道这连弩会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但又不能说太多。
诸葛亮笑了笑:“有用没用,不重要。做出来,能帮上弟兄们一点忙,就够了。”
时空锚发出刺眼的蓝光,青林感觉身体开始变得轻飘飘的。他最后看了一眼诸葛亮,诸葛亮站在竹林里,身影被晨光拉得很长,还在朝他挥手。
再睁眼,青林躺在研究所的地板上,周围一片狼藉,同事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怎么样。
“没事。”青林坐起来,手里还攥着那把连弩,铁臂上的温度好像还没散去。
他回到办公室,把诸葛亮画的草图扫描进电脑,和数据库里的“诸葛连弩”文物数据对比,发现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草图上的一些细节,比流传下来的版本更精巧。
桌上的时空锚还在闪,电量只剩百分之一。青林看着屏幕上的连弩图纸,突然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看重那块电池了。真正厉害的发明,不是靠神奇的材料,而是靠对规律的理解,靠一点点打磨和改进,靠想把事情做好的心思。
他拿起电话,打给材料学的同事:“喂,帮我看看这个……能不能用古代的工艺,做出含碳量合适的铁料?对,我想复原一把连弩,不用电池的那种。”
挂了电话,青林看着窗外的天空,北京的天有点灰,不像卧龙岗的天那么透亮。但他好像能闻到艾草的味道,能听见打铁的声音,还有诸葛亮咳嗽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却很实在。
那把连弩后来被送到了博物馆,旁边放着青林画的机械原理示意图。
说明牌上写着:“诸葛连弩,三国时期发明,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现代机械原理不谋而合。”
青林每次去博物馆,都会站在连弩前看一会儿。
他总觉得,那铁臂上的花纹里,藏着一个穿着长衫的人,蹲在铁匠炉前,拿着小锤子,一下一下地敲打着铁条,眼里闪着光,像藏着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