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99章 星轨共振

第99章 星轨共振(1 / 2)

青林的靴底在青铜台座上划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时,时空跃迁的眩晕感还未完全褪去。

\"警告:星尘锚能量储备跌破15%。\"耳蜗植入器的机械音带着电流杂音,青林下意识按住后腰的合金匣。

地面突然传来轻微的震颤,不是时空紊乱的余波,而是某种规律的、带着金属共鸣的震动。青林启动光学隐形,贴着冰凉的宫墙移动。转过拐角时,他的瞳孔因震惊而收缩——庭院中央矗立着一座三层楼高的铜制仪器,形如球形,外层环绕着八条龙,龙首向下,口中衔着铜珠,正下方各蹲着一只张口的蟾蜍。最诡异的是仪器内部,一组嵌套的铜环正在缓慢转动,环上刻着的星宿名称与他记忆中的天文数据库完美吻合。

\"永和三年,地动仪成。\"一个苍老却洪亮的声音从仪器后方传来。青林透过龙首间隙望去,看见一位身着素色长袍的老者正用卡尺测量铜珠的直径,他的手指在金属表面留下淡淡的汗渍,却精准地停在某个刻度上。老者鬓角的白发沾着铜屑,鼻梁上架着的水晶镜片折射出奇异的光——那是用天然水晶打磨的老花镜,在这个时代堪称奢侈品。

\"先生,洛阳方向的龙首又动了。\"旁边的学徒捧着竹简喊道,声音里带着敬畏。青林的实时翻译系统将古文转化成字幕:\"昨夜亥时,铜珠坠入蟾蜍口中,声响如雷。\"

老者放下卡尺,走到仪器前轻轻转动内层铜环。青林的生物扫描仪突然发出低鸣——仪器内部的铜柱正在进行某种精密的机械运动,其共振频率与地壳板块的波动频率惊人地吻合。更不可思议的是,当老者触碰龙首时,他指尖的生物电信号竟与仪器产生了微妙的共鸣,在扫描仪上呈现出正弦曲线般的波动。

\"张衡,字平子,东汉天文学家。\"历史数据库的资料在视网膜上展开。青林的呼吸微微停滞——他竟然亲眼见到了地动仪的发明者。联邦科学院的教科书里曾断言,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早已失传,现存的复原模型不过是推测,但眼前这台仪器运转的流畅度,远超任何现代复原品。

\"青竹,取汞来。\"张衡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名叫青竹的学徒捧着陶罐回来,罐口蒸腾着银白色的雾气。青林瞳孔骤缩——那是水银,在仪器底座的凹槽里形成了一个微型液柱,此刻正随着老者的调试微微晃动。

\"地脉如弦,\"张衡用手指蘸取水银在铜盘上写字,笔画间竟形成了类似等高线的纹路,\"每一次震动都是大地在弹奏。\"他突然抬头,目光穿过龙首间的空隙,精准地落在青林隐身的位置,\"阁下观此良久,何不现身一叙?\"

光学隐形在绝对专注的感知面前失去了意义。青林解除伪装,作战服的自适应系统自动调整成与汉服相近的宽袍样式,但腰间星尘锚的棱角依然清晰可见。张衡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最终落在那枚嵌着蓝宝石的能量指示灯上。

\"此乃西域奇珍?\"老者抚摸着胡须笑问,语气里没有丝毫惊慌,\"老夫在太学见过安息国的琉璃,却不及此物澄澈。\"

青林快速评估着眼前的状况。星尘锚的能量储备仅剩12%,修复时空坐标需要稳定的能量源,而眼前这台地动仪产生的共振场,或许能与星尘锚形成能量耦合。他决定冒险:\"晚生青林,自远方来,闻先生制神器,特来请教。\"

张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侧身让出位置:\"神器二字愧不敢当。来,看看这个。\"他转动地动仪底座的旋钮,青林的扫描仪瞬间捕捉到一组复杂的机械传动——从外层龙首到内层铜环,共有162个咬合的齿轮,每个齿牙的角度都经过精密计算,当某个方向的震动传来时,对应的龙首机关会在0.3秒内触发,误差不超过0.1度。

\"三年前陇西地震,\"张衡指着西北方向的龙首,\"此龙先于驿马报信五日。\"他突然话锋一转,指尖轻叩青林腰间的星尘锚,\"但老夫观公子腰间之物,似也能感知天地异动?\"

青林心中剧震。这台没有任何电子元件的古老仪器,其地震预警精度竟接近28世纪的地质监测卫星。更让他惊讶的是,张衡仅凭触感就察觉到了星尘锚的能量波动。\"先生明鉴,\"他决定展示一部分技术,\"晚辈确有感知地脉之法。\"

他启动星尘锚的辅助功能,全息投影在空气中展开一幅三维地形图,洛阳周边的断层带以红色线条标注。张衡的瞳孔微微放大,伸手触摸那些漂浮的光影,手指穿过投影时激起一圈圈涟漪。\"竟能将山川藏于指掌之间?\"老者喃喃自语,突然抓住青林的手腕,\"随我来!\"

穿过层层回廊,他们来到一座更高的观星台。台顶架设着另一台更为庞大的仪器,由三重铜环构成,最外层刻着黄道赤道,中间层嵌着可转动的窥管,内层则是一个象征地球的铜球,表面刻着二十八宿的星图。当张衡转动摇柄时,整个仪器发出悦耳的金属摩擦声,窥管精准地指向夜空中的北极星。

\"浑天仪。\"张衡的声音带着自豪,\"可测日月行度,验四时更替。\"他指向铜球内部,青林这才发现里面藏着一组复杂的水力驱动装置,水流通过虹吸原理推动齿轮转动,其计时精度竟达到了日均误差不超过两分钟。

\"以水为动力?\"青林的扫描仪显示,浑天仪的齿轮传动比为365:1,完美对应地球公转周期。这意味着早在1800年前,张衡就已掌握了将天文周期转化为机械运动的技术。

张衡却摇了摇头,从袖中取出一片甲骨:\"更早的时候,先祖观星象而知农时。但天之行,不止于农。\"他将甲骨放在浑天仪的底座上,青林惊讶地发现,甲骨上的刻痕竟与仪器的齿轮咬合痕迹完全吻合,\"老夫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旁有客星犯主,其轨迹...不似常规。\"

青林的心脏猛地一跳。紫微星即北极星,而\"客星\"在古代天文学中通常指新星或彗星。他迅速调出星尘锚记录的宇宙射线数据,发现在三天前的跃迁过程中,确实有一股异常的高能粒子流掠过太阳系,其轨迹与张衡描述的\"客星\"完全一致。

\"先生可知此客星来自何方?\"青林的声音有些颤抖。

张衡凝视着夜空,良久才道:\"天地之外,尚有天地。\"他突然转向青林,眼神锐利如刀,\"公子的口音,衣着,腰间之物,皆非此世所有。那客星出现之日,正是公子现身之时,巧合乎?\"

青林沉默片刻,决定坦诚相告:\"晚辈来自一千八百年后,因器物故障,误入此间。\"他启动星尘锚,展示出太阳系的全息模型,\"所谓客星,实为宇宙射线爆发,晚辈的...器物正是因此偏离航道。\"

张衡盯着模型中旋转的行星,突然抚掌大笑:\"果然!果然!\"他指着地球模型,\"老夫推演浑天说,谓天地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今日方知,天外有天!\"

接下来,青林成了张衡最特殊的学徒。他不再试图隐藏自己的技术,而是将全息投影、数据分析与张衡的观测记录结合。当张衡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时,青林会同步调出太阳高度角的实时计算;当老者在竹简上绘制星图时,他会用激光在石台上刻下精确到秒的坐标。

\"此处误差三寸。\"张衡指着青林绘制的黄道圈,\"实测时,夏至日的太阳行度会偏南少许。\"青林调出数据库对比,果然发现现代天文数据存在微小偏差——那是地球自转轴进动造成的长期误差,张衡竟凭借肉眼观测捕捉到了这细微的变化。

他们的合作在某个深夜达到了顶峰。当时地动仪突然发出急促的声响,东南方向的龙首吐出铜珠,蟾蜍衔珠的脆响惊醒了整个太史令府。张衡立刻登上观星台,青林则启动了星尘锚的地质扫描功能。

\"是庐江郡。\"张衡看着浑天仪上的指针,\"震中在巢湖以西。\"青林的扫描结果显示,震级约为6.2级,震中位置与张衡的判断误差不超过50公里。

\"地动仪的龙首为何能精准指向震源?\"青林终于忍不住问出了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张衡带着他来到地动仪内部,揭开底座的铜板。里面并非后世推测的悬垂摆,而是一个由水银构成的环形液槽,液槽下方连接着八根铜管,管内的铜珠可沿弧形轨道滚动。\"水银善流,\"老者解释道,\"地动则液动,珠随液行,触机则龙首发。\"

青林的扫描仪显示,水银的密度分布经过了精密调配,其共振频率与地壳的主要震动频率形成耦合。当远处发生地震时,地震波通过大地传导至液槽,引发水银共振,铜珠在离心力作用下滚向震源方向——这原理竟与现代地震仪的惯性摆系统异曲同工。

\"但为何能区分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