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聚流(1 / 2)

公元2147年,最后一批“散居者”的信号从北极冰原消失时,青林正在“蜂巢”第73层的生态舱里修剪水培番茄。

全息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告持续闪烁,像极了三十年前在废弃陆地上见过的最后一只萤火虫。

“第127号散居点生命信号中断,”AI管家的电子音毫无波澜,“当前全球聚居率99.98%,较上月提升0.003%。”

青林放下营养液喷雾,指尖划过舱壁上的城市全息图。蓝光勾勒出的超级城市群像条盘踞在北半球的巨蟒,从东经120度一直蔓延到西经75度,亿万个发光的像素点是嵌套其中的居民区、能源站和生态循环系统。

这就是“聚流计划”的终极形态——将残存的人类压缩进可控的生存单元,用集体能量对抗早已不适宜独居的地球。

“想什么呢?”周深的脸出现在隔壁生态舱,他防护服上的编号“73-42”和青林的“73-41”只差一个数字。他们是去年系统匹配的同居伙伴,共享这两个相邻的生态舱。

“在看旧地图,”青林调出存档,“一百年前还有‘村庄’这种东西,几十个人就敢住在露天。”

周深嗤笑一声:“那时候紫外线指数才3.2,现在晴天出门不穿三级防护服,皮肤半小时就会碳化。你爷爷不是还说过,他小时候见过真正的星星?”

青林点头。爷爷的记忆芯片里存着2080年的星空,黑色天幕上缀着稀疏的光点,不像现在,永远被橙黄色的尘埃云笼罩。那时人类还在进行“乡镇合并”,把分散的聚落合并成拥有防护屏障的城镇,没人预料到十年后的氦闪会让太阳辐射暴增三倍。

“警报!第47区能源管道破裂,紧急疏散!”突然响起的广播打断了她的思绪。全息图上,代表47区的区域瞬间变成刺眼的红色,无数光点像受惊的鱼群向周边区域流动。

“又是能源问题,”周深皱眉,“上周39区刚炸过一次。”

青林调出实时数据:“聚居人口突破18亿后,能源循环系统的负荷已经超标17%。系统建议继续压缩生存空间,把现有生态舱的体积再缩减20%。”

“缩减?”周深敲了敲舱壁,“现在每个舱室已经只有12平米,再小就成棺材了。”

这话让青林想起昨天偷偷接入的地下频道。一个自称“新散居者”的组织正在传播旧时代的生存方式,他们说聚流计划本质是慢性自杀,人类正在用集体的重量压垮最后的生存资源。

那些模糊的视频里,有人在废弃的山区搭建简易防护罩,用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器维持生存,画面角落偶尔闪过真正的绿色植物——不是生态舱里这种基因改造的耐辐射品种,而是带着露珠的、会随风摇晃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