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技术壁垒(2 / 2)

“我立刻去办。”她重重点头,雷厉风行的气势又回来了,“我会建立一个绝密的评估体系,确保资金只流向真正有潜力的方向,同时绝对保密。”

“钱不是问题。”陈远沉声道,“需要多少,从我的个人份额和‘星路’预备金里直接划拨。其他董事那边,我会去解释。”

他又看向艾文博士的投影:“艾文,你的团队任务不变,继续破解‘指令序列’,优化模型,计算最小能量阈值。同时,深入研究那种矿石的放大特性,看看能不能反向推导出它对输入能量有什么特殊要求。给我们未来的‘能源组’指明方向。”

“没问题!老板!”艾文博士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兴奋地搓着手,“只要能量到位,我保证把通道给你算得明明白白!”

命令下达,整个震海集团最顶尖的智囊和资源,开始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转向了对终极能源的追逐。

接下来的几周,苏晚晴变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她的办公室成了全球“新能源”猎奇的中心。每天,无数加密邮件和视频会议请求从世界各个角落涌来。

她见过坚信自己从真空中提取出能量的落魄大学教授,对方胡子拉碴,实验室简陋得像车库,但眼神狂热而真诚;她评估过某家小公司号称基于“冷核聚变”的原型机设计图,虽然漏洞百出,但某个冷却结构的想法颇具巧思;她甚至秘密会晤了一位从某大国能源巨头离职的天才工程师,对方因为主张研究一种基于晶体共振的能量放大技术而被嘲笑和排挤……

这个过程如同大海捞针,绝大部分想法都被证明是异想天开或漏洞百出。巨额的资金投出去,很可能连个水花都看不到。

偶尔,也会有一两颗闪光的金子。

比如,一个由北欧几个年轻物理学家组成的松散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定超导材料和极端磁场条件下,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激发零点能涟漪的大胆理论模型,虽然只是纸面推演,但其数学框架惊人的优美和自洽。

又比如,一位在东南亚独居的老华侨工程师,寄来了一块他自己烧制的、看起来黑乎乎的陶瓷材料样品。经过艾文团队测试,这种材料在特定高频振动下,竟然能表现出极其微弱的、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能量增益现象!虽然增益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原理完全未知,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的小缝隙。

苏晚晴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对这两个项目的巨额资助,并动用了秦毅的安保力量,将相关人员和资料秘密保护起来,送入震海旗下最隐蔽的研发基地。

与此同时,通过伊莎贝拉的牵线,一位对现有核聚变研究感到失望和束缚的欧洲顶尖等离子物理学家,以“学术休假”为名,秘密抵达海城……

技术的壁垒高耸入云,但陈远和苏晚晴正用金钱、魄力和难以想象的执行力,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着可能存在的、哪怕最细微的裂缝。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未来,赌的是人类科技的边界之外,是否真的存在另一种答案。

实验室角落里,那根羽毛依旧在能量场中无声地悬浮、旋转。

它轻盈,却承载着整个计划的重量。

它微小,却指向着一个无比浩瀚的未来。

陈远看着它,目光沉静而坚定。

他知道,这条路很难,很险,可能投入无数最终却一无所获。

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只能被拦在这壁垒之下,眼睁睁看着别人夺走先机。

深海的呼唤,需要能量来回应。

而他们,正在为这回应,寻找着最强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