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拨云见日(2 / 2)

“好好好,你把事情办好!说不定人家感激你,会以身相许,呵呵呵。”

小梅的笔在采访本上敲出声响,沉思了一下说道:“三年前的旧账?还跟你不沾边?黄老三这地头蛇,当年肯定找了人压着。你现在在区里上班,犯不着蹚浑水,直接找你爸不是更省事?”

“就是不想找他,也不是为了谁,就是觉得这事不对。”黄栀夏的声音很轻,却透着劲,“我现在是区政府的人,要是靠家里解决问题,以后在单位怎么抬得起头?再说这是民生账,工人的血汗钱不能就这么拖没了,我想靠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她顿了顿,补充道,“我那朋友整理了全套材料,合同、验收单、催款记录都齐,连当年黄老三说‘绝不拖欠’的采访剪报都有,这些都是实锤。”

“挺细心的男人!”小梅感叹道

“梅姐,你辛苦点,材料我寄给你,事情完了我请你吃饭”黄栀夏也不想再多说,省的自己这个闺蜜,花痴乱犯。

“记得,带出来见见,呵呵”小梅结束通话前还特意嘱咐。

挂了电话,黄栀夏趁着午休去了茶馆。包厢里,林枫早等着了,面前的材料摞得有半尺高。“栀夏,真是麻烦你了,你跟阿强素不相识,还愿意帮这个忙。”林枫把材料推过去,“这些都是我从阿强家旧箱子里翻出来的,他之前怕黄老三报复,不敢声张,现在有你搭把手,才敢拿出来。你要是觉得难,咱立马停,别耽误你工作。”

“不难。”黄栀夏翻着材料,指尖在“区住建局”几个字上停住——她现在就在区政府综合科,虽然不管工程,但要调阅当年的部门沟通记录,总能找到机会。“小梅说先从‘三年拖欠民生款’入手,不直接扯官员,先让舆论关注工人的困境。你把阿强和几个工人的联系方式给我,让他们跟小梅聊聊,越实在越好。”

周五清晨,《三年五十万!南市工人讨薪记:这笔工程款为何拖成“糊涂账”》的报道登了省报头版。小梅没写官样文章,只写阿强这三年跑了多少趟政府部门和黄老三家,写工人老李因为欠薪没敢给母亲治病,写了阿强家为了垫付村民的工资,把房子都贱卖了。文中只提了句“据知情者透露,当年施工方多次向主管部门反映,均被以‘企业间纠纷’为由驳回”,却足够戳中人心。

省报的传播力远超地方媒体,报道很快被省内各大平台转载,江省黄老三拖欠工程款三年的话题半天就冲上了全省热搜。有同样被黄老三欠账的其他小包工头在评论区接力爆料,贴出相似的催款证据;南市老城区的居民也站出来,说当年的拆迁工程涉及暴力强拆,还伤人人。黄栀夏在办公室趁着倒水的间隙刷着手机,看着讨论从“讨薪难”蔓延到“暴力拆迁”“部门监管”,知道舆论的雪球已经滚起来了。林枫发来消息:“阿强说有工人给省报打热线,说要谢谢写报道的记者,也托我好好谢你。”她回了个“加油”的表情,转身时撞见科室主任,连忙收起手机,心里却稳了几分。

周六下午,事情有了新突破。一位自称“当年参与项目招投标”的匿名者给省报发来邮件,附上模糊的转账凭证和一份招标条款,直指区住建局张主任当年为黄老三“量身定制”招标要求。小梅第一时间核实,当晚就推送了跟进报道《招标条款藏猫腻?黄老三拖欠案背后的利益疑云》,虽未点名张主任,却明确点出“有公职人员涉嫌干预项目”。

此时的市委大楼,刚调任南市老大的陈国强正在办公室看秘书递来的舆情简报上,省报的两篇报道格外醒目。他眉头紧锁,感觉挺闹心的。不过没多久,他的眉头舒展开来,他似乎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帮我调查一下,是谁搅动的这摊浑水”陈国强面无表情的对着秘书说道

周日一早,黄栀夏刚到单位整理材料,就听见走廊里传来动静——市里成立了专项调查组,直奔区住建局调取三年前的项目档案。她拿出手机,给小梅发了条消息:“有动静了。”很快收到回复:“哈哈,我搞定了,你去约个时间见见。”

中午吃饭时,林枫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栀夏!阿强说调查组找他问话了,还看了咱们整理的材料!他说终于能拿回辛苦钱了,这不,非要让我请你吃饭,你介不介意赏个光。”

黄栀夏坐在单位食堂的角落,望着窗外的阳光,嘴角忍不住上扬。

“不用了,是你欠我的。这样吧,下午6点,天福堂饭店,你请客。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