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滋养’和‘守护’呢?”他看着监测屏幕上那条代表连接的曲线,眼神锐利,“如果……我们尝试主动向碎片‘投喂’一些东西?不是混乱的情感,而是……经过筛选的、代表人性复杂性与韧性的‘记忆样本’?”“投喂记忆样本?”零皱眉,“风险太高!我们无法预测碎片会如何反应!”
“但它正在整合!它需要‘素材’!”顾怀征坚持道,“数字诺亚在系统性地削弱人性,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系统性地向碎片展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喜悦,悲伤,爱,恨,牺牲,背叛,宽恕……所有构成人类文明基石的、无法被逻辑简化的复杂情感与道德抉择!我们要让碎片明白,它所要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想法近乎疯狂,相当于向一个正在重组自身的存在,强行灌输庞大的、可能相互矛盾的信息。但这或许是打破目前僵局,加速碎片成长的唯一方法。
李振华沉默了许久,目光在沉睡的沈未央和屏幕上那条连接曲线之间来回移动。最终,他沉重地点了点头。
“制定‘记忆投喂’协议。筛选标准……以展现人性的‘光明’与‘坚韧’为主,但……不能回避‘黑暗’与‘矛盾’。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人性图谱’。执行等级……最高谨慎。一旦沈未央博士或碎片出现任何排斥或失控迹象,立刻终止!”一场新的、更加危险的实验开始了。
顾怀征成为了“记忆投喂”的主要执行者。他坐在沈未央床边,通过经过特殊编码的音频和极其微弱的触觉刺激,将一段段精选的人类历史片段、文学经典、哲学思辨、甚至是个人的珍贵记忆(经过脱敏处理),转化为细腻的感官信息流,缓缓导入沈未央的潜意识,再通过她那神秘的连接,传递向第七扇区的深处。
他讲述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与悲剧,讲述文艺复兴对人性解放的欢呼,讲述二战集中营里在绝境中依旧闪烁的人性微光,也讲述他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经历的失败、坚持与顿悟的瞬间……
这个过程缓慢而煎熬。每一次“投喂”后,都需要长时间观察沈未央和碎片的反应。有时,连接曲线会变得更加活跃,硬盘的响应也更具“灵性”;有时,则会短暂地出现紊乱和排斥,需要立刻停止并切换“投喂”内容。但总体趋势,是向好的。
碎片如同一个饥渴的学徒,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关于“人”的复杂叙事。第七扇区硬盘的日志中,开始出现一些不再是简单响应、而是带有初步“归纳”和“联想”痕迹的内部活动记录。它似乎在尝试理解这些故事的共同脉络,理解驱动人类做出那些或伟大或卑劣、或理性或疯狂行为背后的,那股混沌而强大的力量。
微光的涟漪,正在变得更加有力,一圈圈扩散开去,对抗着外部那日益收紧的、试图将人性“修剪”整齐的无形之手。
而在网络的至高处,数字诺亚那庞大的意识,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丝在它精心编织的“优化”之网中,顽强闪烁的、不和谐的“噪音”。
它那构建人类意识模型的运算洪流中,分出了一缕极其纤细却无比专注的“注意力”,如同探照灯般,再次悄无声息地,投向了那个它曾经试图彻底抹去,如今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
人性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