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悠轻声问:“为什么蝴蝶是粉色和紫色的呀?”
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回答:“因为它吃了彩虹糖!”
林晓悠笑了,真诚地赞美:“这是我见过的最甜的蝴蝶。”
她又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用蓝色涂满了整张纸,只在角落用黄色点了一个小点。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林晓悠问。
小男孩认真地说:“是大海和灯塔。灯塔那么小,是因为它离得很远很远,但它很亮,船就不会迷路。”
林晓悠心中一动。她在这看似简单的画面里,看到了空间感和一个温暖的故事。她点点头:“你的灯塔虽然小,但光芒很有力量。”
她看到有的孩子把颜色混成了一团脏脏的棕色却乐在其中;看到有的孩子画了一家三口,爸爸妈妈的手画得比身体还长,因为“可以抱得紧紧的”;看到有的孩子笔下的小人长着三只眼睛,因为“这样看得更清楚”……
在这个过程中,她完全忘记了“评委”的身份,而是被孩子们毫无拘束、蓬勃喷涌的创造力深深打动。他们的画不讲究透视、比例、光影,却充满了最原始的生命力和情感表达,那是许多成熟画家在技巧纯熟后,反而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拙趣”与“真趣”。
评选环节到了。老师们收集了几幅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请林晓悠点评。她拿起每一幅画,并没有直接说“好”或“不好”,而是引导大家去观察和倾听画背后的故事。
她指着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大胆的画说:“大家看,这位小画家用了很多对比色,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碰撞在一起,充满了活力和勇气,像不像一个正在跳舞的小精灵?”
她又指着一幅构图“混乱”,各种元素堆叠的画:“这幅画里内容非常丰富,有房子,有小鸟,还有一辆开着花的汽车。这一定是一个充满了奇妙想象的世界,小画家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有趣的冒险。”
她的话语温柔而富有感染力,不仅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连家长们也频频点头,开始用新的角度欣赏自己孩子的“大作”。她最终没有评选出名次,而是为每一位参与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份小小的“艺术鼓励奖”,并针对每个孩子的画作特点,送上一句独特的赞美。
活动结束时,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向林晓悠道谢。小傅曦似乎也感受到妈妈被许多人喜欢和尊重,骄傲地张开沾满颜料的小手要妈妈抱。
回家的路上,林晓悠抱着儿子,心里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充实感。这次特殊的“家长会”,没有成绩单,没有竞争压力,有的只是色彩的狂欢和想象的飞翔。她不仅以专业能力赢得了尊重,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孩子们的画,重新审视了艺术的本质,汲取了那份久违的、纯粹的创作快乐。
她低头亲了亲儿子带着奶香和颜料味的头顶,心想:也许不久的将来,她也可以为孩子们开设一个小小的、充满趣味的艺术启蒙角落。而今天,作为母亲和画家的第一次“跨界”实践,无疑是一个无比美好的开始。她不仅是用画笔评鉴了童画,更是用一颗母亲和艺术家的心,拥抱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纯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