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年,还没有出正月,外面的冰雪还没有融化。
余庆林和赵阳骑着自行车在覆盖着冰雪的乡村路上慢慢骑行,两人没有说话,风有点大,直往脖子里灌,不适合张嘴说话。
过了五林公社,还有二十里路,而且路况越来越不好走。等过了小学校以后,自行车就不好骑了,雪越来越厚,只有单眼道。
“赵大哥,咱们推着走一会吧,前几天下雪了,道不好走。”
“行,咱们推着走一会,还能说说话。”
赵阳也累了,乡下的路比县城差了很多,到处都是积雪。
“赵大哥,报纸上说分产到户已经慢慢推行了,咱们这旮瘩啥时候能实施啊?”
“怎么,你对这个感兴趣?”
赵阳没想到余庆林还看报纸,而且挺关注政策的。
“咋不感兴趣,现在的这种大锅饭形式太耽误事了。大伙都在磨洋工,干的慢产量也不高。
我媳妇孩子在县里,我得两头跑。农忙的时候吧想回趟家都难,天天上工,那么点活干干也干不完,急死人了。”
余庆林恨不得现在就分产到户,到时候他就不用整天耗在村里了,能干的事情也多了。
“我也想这事呢,现在咱们整个省都没有分田到户呢。今天去见余队长就想了解一下,二道沟大队能不能做个试点?
我和县里领导提了意见,领导觉得是好事,就是怕大伙吃惯了大锅饭,对自负盈亏的形式不适应。
余队长他们在村里挺有威望的,我就想着能不能说服他们开个先例实验一把。
政策是好政策,但是要有好的结果摆在那,老百姓才能信服。”
赵阳作为基层干部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不像余庆林只需要管好自己小家就行。
“赵大哥想的周到,你要顾虑大局不像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就行。
我爹他们应该会同志分产到户,作为试点应该会有一些支持吧?”
“那当然,现在不是将就科学种田吗,咱们县农机站有技术员也有好的粮种。”
听余庆林话里的意思,余队长他们对分田到户不抵触。现在这种集体形式,大队干部的权利很大,尤其大队长。
要是分产到户以后,村干部的权利就会缩小,这也是他们领导班子担忧的地方。
农村很多村子都是亲戚,要不是同姓的族亲要不就是儿女亲家,恨不得半个屯子都有亲戚。
北方还好一点,宗族文化不那么浓郁,排外现象不那么严重。
“那挺好的,有了好的粮种,有了增产的化肥,除草的农药,种地能轻松一些。
赵大哥,我有件事想请你帮我出个主意。”
“啥事啊,怎么突然这么客气上了?”
赵阳挺纳闷的,余庆林这人做事比较爽快,居然也有吞吞吐吐的时候。
“我想买拖拉机,但是没有指标,就想问问你有没有啥门路?”
“你要买拖拉机啊,以个人的名义?”
赵阳没想到余庆林要说的是这事,现在拖拉机购买需要指标,而且价格不便宜。
“嗯呐,我自己要买。如果今年真的能分产到户,我就想买一台拖拉机。
种地用机器比人工快很多,而且拖拉机也能干很多事情。”
“机器种田是快,但是全套设备下来要不少钱呢。”
赵阳不知道余庆林的经济情况,不好说的太明白。
“我知道,我能拿出这笔钱,虽然会掏空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