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突发事件(2 / 2)

他立即加强了宣抚使司及其周边区域的警戒,明哨暗哨增加了一倍,夜间巡逻的频次和范围也大幅提升。同时,他密令杨延光,调动麾下最精锐的夜不收小队,在定州城内外及周边要道进行秘密侦查和反渗透布控。

这是一个寂静的深夜,月黑风高。定州城北一片靠近驿道的树林里,几条黑影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移动。他们身着夜行衣,动作矫健,配合默契,正是耶律斜轸派出的那支辽军精锐小队。他们的目标,并非杨延昭本人(深知其防卫森严,难以下手),而是定州城内的军械库和新式弩机作坊——若能成功破坏,既能打击宋军士气,也能延缓其装备更新。

然而,他们刚刚潜入树林深处,准备进一步侦察路线时,四周突然响起了尖锐的唿哨声!

“咻——啪!”

一支响箭带着凄厉的啸音射入夜空,打破了寂静。紧接着,无数黑影从树后、草丛中、土坡下猛地窜出,刀光在微弱的星光下闪烁着寒芒。

“有埋伏!撤!”辽军小队的头领反应极快,低吼一声,立刻带队向后急退。

但为时已晚。杨延光亲自带领的夜不收,早已张网以待。这些夜不收同样是百里挑一的精锐,擅长潜伏、追踪和近距离格杀,对地形更是了如指掌。

刹那间,树林中展开了了一场无声而残酷的短兵相接。没有震天的喊杀,只有兵器碰撞的铿锵声、利刃入肉的闷响、以及偶尔发出的短促惨叫和闷哼。

辽军小队虽然悍勇,但在人数、地利和准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他们试图分散突围,却被经验丰富的夜不收们死死缠住,分割包围。

战斗结束得很快。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树林重新恢复了寂静,只留下浓重的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

杨延光提着仍在滴血的腰刀,走到一名被两名夜不收死死按住的辽军头领面前。那头领肩胛中了一刀,鲜血淋漓,却依旧目光凶狠地瞪着杨延光。

“说吧,谁派你们来的?目标是什么?”杨延光的声音冷冽。

“哼!”辽军头领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用生硬的汉话骂道,“宋狗!休想从爷爷这里得到半个字!”

杨延光眼神一寒,正要下令用刑,旁边一名检查尸体的夜不收什长快步走来,递上一块小小的、造型奇特的骨制令牌。

“将军,从他们身上搜到的。”

杨延光接过令牌,借着火把的光仔细一看,只见令牌正面刻着一个狰狞的狼头,背面则是一个扭曲的契丹文字。他瞳孔微缩——这是辽国“铁狼司”的标记,一个专司刺杀、破坏的精锐机构,直属于辽国皇帝,耶律斜轸竟然能动用他们!

“铁狼司……”杨延光掂量着手中的令牌,心中凛然。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来自暗处的威胁,将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致命。

他看了一眼那名顽抗的辽军头领,冷冷道:“押回去,仔细审问。死了,也要把嘴撬开!”

风波暂息与暗流加深

淤口寨的风波,以王贵的被严惩而告一段落。杨延昭的铁面无私,虽然让部分将士感到心寒,但也确实堵住了朝廷方面借此大做文章的嘴。那份详尽无比的奏章和后续对王贵的处理报告送达汴梁后,朝堂上针对北疆军纪的喧嚣暂时平息了不少。连王钦若也暂时找不到新的攻击点。

而定州城外的暗夜伏击,则被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知晓。杨延昭只是将此事以密奏形式告知了枢密使曹玮和官家赵恒,并未张扬。他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也不想让外界以为北疆局势依然紧张,从而给朝中某些人提供继续施压的借口。

然而,这两件事,如同两记重锤,敲打在杨延昭的心头。

内部,军纪的整顿、人心的凝聚,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赏罚分明固然重要,但在巨大的功勋和潜在的猜忌之下,如何保持这支军队的纯粹和向心力,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外部,辽国的报复已经从明转暗,更加防不胜防。西夏的态度暧昧不明,边境小规模的摩擦时有发生。整个北疆,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危机四伏。

杨延昭站在宣抚使司的阁楼上,望着北方沉沉的夜色。春风中,似乎带来了草原上狼群嗜血的低嚎,也带来了汴梁城中权谋算计的窃窃私语。

“内忧外患……”他低声自语,手指轻轻敲打着栏杆,“这盘棋,是越来越复杂了。”

他知道,自己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警惕,更加谨慎。不仅要防着明处的刀枪,更要小心暗处的冷箭和背后的算计。这场围绕权力、生存和信念的博弈,才刚刚进入中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