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汴梁暗战(2 / 2)

寇准看着皇帝那冷漠而猜忌的神情,心中一片冰凉,知道此时再说什么也是无用,只得愤懑又无奈地叩首退下。

寇准的连夜进宫,非但没有起到预警作用,反而让赵恒更加坚信杨延昭在朝中“党羽众多”,甚至能驱动宰相为其说话,其威胁更甚!王钦若的预判,精准地击中了皇帝内心最深的恐惧。

与此同时,杨延昭入住朝廷安排的馆驿之后,并未如常人般四处拜访故旧、打点关系,而是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他知道,此刻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一言一行皆需谨慎。

但他也并非全然被动。通过“锐眼司”在汴梁残存的、未被王钦若察觉的隐秘渠道,他得知了寇准进宫受阻、皇帝态度更趋负面的消息。

“果然如此……”杨延昭并无意外。他深知帝王心术,在缺乏铁证的情况下,仅凭寇准的直言,很难扭转先入为主的猜忌。

“看来,只能行险一搏了。”杨延昭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铺开纸张,开始书写一道奏章。这道奏章,并非为自己辩白,也不是弹劾王钦若,而是——请辞!

他在奏章中,以“才疏学浅”、“不堪枢密重任”、“且北疆已定,愿解甲归田”为由,恳请皇帝收回成命,允许他辞去一切官职,返回故乡,做一个田舍翁。

这是一招以退为进!他要在王钦若发动“通敌”构陷之前,主动将自己置于一个“无欲无求”、“毫无威胁”的位置上。一旦他辞官的消息传开,王钦若再抛出那所谓的“通敌”密信,其动机就显得格外可疑——一个都要辞官归隐的人,为何还要通敌?逻辑上便难以自洽!

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赌的是皇帝是否会准他辞官,赌的是王钦若是否会因此乱了阵脚。

奏章很快通过馆驿的正式渠道,递入了宫中。

这道请辞的奏章,果然在朝堂内外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觉得杨延昭识时务,有人觉得他是以退为进,更有人觉得他是心灰意冷。

王钦若接到消息,先是愕然,随即冷笑:“想以退为进?故作姿态!越是如此,越显其心虚!正好,等他辞官获准,放松警惕之时,再抛出密信,更能坐实他是因为阴谋败露、畏罪而辞!”

他决定按原计划进行,甚至觉得杨延昭的请辞,反而让他的构陷更加完美。

然而,就在王钦若自以为得计之时,杨延昭布置的另一招暗棋,开始悄然发力。

“夜枭”及其手下,根据杨延昭的指令,放弃了对王钦若、夏守恩等核心人物的直接监视(因其防范太严),转而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些执行具体事务的中下层人员身上。他们日夜不休,如同最耐心的猎手,终于捕捉到了一丝痕迹——那个负责与辽国方面传递伪造密信的关键中间人,走私马商刘五,因其行为鬼祟,引起了开封府巡街衙役的注意,虽未深究,却也被记录在案。

“锐眼司”的人立刻盯上了这个刘五,并顺藤摸瓜,发现了其与夏守恩府上一个管事的秘密联系!

虽然还未拿到那封致命的伪造密信,但这条关键的联络线,已经被杨延昭的人,牢牢盯死!

汴梁的暗战,在无声无息中,已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杨延昭虽身处馆驿,看似孤立无援,实则已张网以待。只等王钦若图穷匕见,便要给予其致命一击!

而明日,便是辽国使臣正式入朝觐见,也是杨延昭奉旨陛见的日子。风暴,即将在庄严的金銮殿上,彻底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