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料敌先机的博弈(2 / 2)

“我们必须在他反应过来之前,给他制造更大的麻烦,让他首尾不能相顾!”杨延昭眼中精光一闪,一个新的念头形成。他走到巨大的北疆舆图前,目光投向了西线——那个正在承受佯攻的雁门关。

“历史上,辽军惯用声东击西之策。耶律隆庆在西线发动佯攻,意在牵制我河东军,使其不能东顾。那么……如果我河东军非但不被牵制,反而能主动出击,威胁辽军的西侧翼,甚至其云州(大同)地区呢?”

这个想法极为大胆!河东地区(山西)宋军兵力相对薄弱,且多以防守险要关隘为主,主动出击风险极大。但正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耶律隆庆认定河东宋军不敢动,若此时有一支奇兵突然出现……

“来人!取纸笔来!”杨延昭立刻坐下,铺开信笺,开始奋笔疾书。这封信,是写给此时负责河东路部分防务的宿将,并代副都部署——康保裔!

在杨延昭的前世记忆碎片中,这位康保裔将军,似乎就在不久后的某次战役中……力战而没。这是一位忠勇可嘉的将领!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改变他的命运,同时也为整个战局增添一个巨大的变数。

信中,杨延昭没有以宣抚使的身份下达命令(他也无权直接指挥河东军),而是以同僚和分析局势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耶律隆庆的战略意图,指出雁门关外的辽军很可能是佯攻,其主力与注意力已被吸引在雄州和莫州方向。他大胆推测,辽军西线兵力必然空虚,建议康保裔将军若能抓住时机,主动率精锐出雁门关,或向蔚州方向,或向云州方向,进行一次短促而有力的突击,不求占地,只求破坏、焚毁辽军后勤据点,袭扰其后方,必然能收到奇效,极大缓解中路主战场的压力。

他在信中写道:“……辽主(指耶律隆庆)志骄意满,倾巢南犯,其西陲必虚。将军素以忠勇闻于天下,若能提一旅之师,出敌不意,捣其巢穴,则非独河东之福,实乃整个北疆战局之转折点也!延昭不才,愿在莫州方向竭尽全力,牵制辽军主力,为将军创造战机……此乃千载一时之机,望将军慎思之,断行之!”

这封信,既有对局势的精准分析,又有对康保裔的激将和信任,更画出了一幅足以让任何有血性的将领心动的大饼——以偏师撬动全局,成就千古奇功!

“八百里加急!立刻将此信送往代州,面交康保裔将军!”杨延昭封好信,郑重交给亲信。

这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可能引爆局面的妙手。如果康保裔能被说动,那么耶律隆庆面临的将不再是两线作战,而是三面受敌!其本就因分兵而有些混乱的部署,将更加捉襟见肘。

做完这一切,杨延昭再次将目光投回莫州方向。他知道,决定性的战场,很可能还是在莫州。耶律奴瓜的两万精锐即将抵达,七郎和焦赞能否顶住?能否在运动战中给予辽军重创?这直接关系到耶律隆庆下一步的选择。

“传令给杨延嗣和焦赞,”杨延昭对传令兵道,“耶律奴瓜部即将抵达,命他们避其锋芒,以游骑袭扰为主,步卒依托营垒固守。务必拖延时间,消耗敌军锐气和粮草。没有我的命令,不许进行主力决战!”

他要的不是一场击溃战,而是要将耶律奴瓜这两万精锐牢牢钉在莫北,持续给耶律隆庆放血,让他进退维谷!

战争的棋盘上,杨延昭凭借其对历史走向的预知和对人性的洞察,接连落子。他不仅在与耶律隆庆博弈,更是在与既定的历史命运博弈。每一步,都旨在将那个原本充满屈辱和惨败的未来,推向一个未知的、但可能充满希望的方向。

北疆的风云,因他这料敌先机的种种举措,变得更加诡谲莫测。而历史的洪流,也在这精妙的拨动下,开始加速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