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凯旋与暗礁(2 / 2)

东京汴梁,大宋皇宫,垂拱殿。

当杨延昭那份字字千钧、详细记述了断魂坡伏击、遂城坚守、落雁谷反制以及最终直捣黄龙、逼退耶律休哥主力的捷报,由八百里加急快马送至御前时,整个朝堂为之震动!

初闻捷报,龙颜大悦。官家赵恒(宋真宗)手持捷报,反复观看,脸上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耶律休哥!那可是压在大宋北疆心头多年的一块巨石,是辽国的军神!如今,竟然被杨延昭打得损兵折将,狼狈败退,连大营都被端了!这可是自太宗朝以来,对辽作战都罕见的大捷!

“好!好一个杨延昭!好一个杨家将!真乃朕之肱骨,国之干臣!”赵恒忍不住击节赞叹,当殿便要下旨,对杨延昭及有功将士大加封赏。

然而,就在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中,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了。

“陛下,臣有本奏!”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手持玉笏,出班躬身,声音尖细而清晰,“杨延昭虽获小胜,然其行径,却有诸多不妥之处,望陛下明察!”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王钦若身上。

赵恒眉头微皱:“王爱卿有何见解?”

王钦若不慌不忙,朗声道:“其一,杨延昭身为北面沿边都巡检、知保州,虽有守土之责,然如此大规模调动兵马,主动寻求与辽军主力决战,是否僭越职权?可有枢密院调兵虎符?此乃擅起边衅,万一失利,岂不陷国家于危难?”

“其二,捷报中提及,其所用‘震天雷’等火器,威力巨大,然此等利器,耗费几何?制作之法从何而来?是否经过工部、军器监核准?若流传出去,为敌所学,或为宵小所用,岂非祸患?”

“其三,杨延昭如今携大胜之威,手握北疆重兵,又深得军心民心,其杨家于边军之中盘根错节……陛下,前唐藩镇之祸,不可不防啊!”

王钦若的话语,如同毒蛇吐信,字字诛心,精准地戳中了大宋皇帝和文官集团最为敏感和脆弱的神经——对武将的猜忌与防范!

他并未直接否认杨延昭的功劳,而是巧妙地将功劳与“擅权”、“耗费国帑”、“潜在威胁”捆绑在一起,其用心可谓险恶。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又有几名御史言官出列附和,纷纷弹劾杨延昭“专恣”、“耗费无度”、“恐尾大不掉”。

龙椅上,赵恒脸上的喜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凝重和犹豫。王钦若的话,确实提醒了他。杨延昭此战功劳太大,又是在未经中枢详细部署的情况下取得的,其个人威望和在边军的影响力,经此一战,必然达到顶峰。这对于奉行“强干弱枝”、“以文制武”国策的大宋朝廷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封赏自然是必须的,否则寒了将士之心。但如何封赏,赏到什么程度,却需要仔细斟酌了。既要彰显皇恩浩荡,激励边军,又不能让其功高震主,滋生骄矜之心,更不能打破朝廷对武人的制衡格局。

“众卿所言,朕已知悉。”赵恒沉吟良久,缓缓开口,“杨延昭及北疆将士浴血奋战,击退强敌,保全疆土,此乃大功,不可不赏。然,诸卿之忧,亦是为国思虑,老成谋国之言。”

他顿了顿,做出了决定:“着枢密院、兵部、吏部共同议定对杨延昭及有功将士封赏事宜,既要酬其功,亦需合乎朝廷法度。另,宣抚使司之权责,战后当重新厘定。至于那‘震天雷’等物……命杨延昭将制作之法、所用之费,详细具表,呈送工部与三司审核。”

这道旨意,看似公允,实则已在胜利的凯歌中,埋下了一根深深的暗礁。对杨延昭的猜忌与限制,已然在无形中开始。

消息传到北疆,已是数日之后。

杨延昭接到朝廷嘉奖和要求呈报火器详情的旨意时,正在视察遂城的重建工作。他跪接圣旨,面色平静,叩首谢恩。

然而,当他站起身,看着手中那黄绫圣旨,再望向眼前残破的城墙和那些为守卫这片土地而付出生命的将士墓碑时,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与寒意。

胜利的喜悦,终究被这来自后方的暗流,冲淡了许多。

他知道,与耶律休哥的战争或许暂时告一段落,但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北疆的风雪能冻住土地,却冻不住人心深处的算计与猜疑。

他紧了紧身上的大氅,对身旁的杨延光和杨洪低声道:“封赏之事,按朝廷意思办即可。至于‘震天雷’……将初步的制作流程和大致耗费报上去吧,核心的提纯和配比工艺……暂缓。”

有些东西,可以报功,有些底线,必须守住。这不仅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他手中还能有保卫家国的利器。

凯旋的号角犹在耳边回荡,但无形的暗礁,已在这北疆的胜利之下,悄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