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初掌军营(2 / 2)

王虞候冷汗涔涔,无言以对。

杨延昭不再看他,转向全场,声音陡然提高,运用了几分内力,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清:“自即日起,本参军奉旨整训本部!第一条,便是核员额,清积弊!所有缺额,三日之内,必须补齐!所有冒名顶替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至于吃下去的空饷……”他冷笑一声,“给你们五天时间,自己想办法吐出来,发还士卒!过期不候,届时,休怪本参军军法无情!”

他这番雷厉风行、直接掀桌子的举动,顿时在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吃了多年空饷、早已习以为常的军官们又惊又怒,而那些长期被克扣粮饷的底层兵士,则在惊愕之余,隐隐生出了一丝期盼。

接下来的几天,军营内暗流汹涌。有军官试图串联抵制,甚至有人暗中使绊子。但杨延昭手握皇帝特命,背后站着天波杨府,自身武艺也在快速恢复,更有杨洪这等沉稳得力之人辅助,根本不吃他们那一套。他直接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两个跳得最凶、证据确凿的刺头军官,当众打了军棍,革去职务,关入禁闭。

与此同时,他宣布,追回的被克扣粮饷,将足额发放到每个兵士手中!当第一批实实在在的铜钱和米粮发到那些衣衫褴褛的兵士手中时,质疑和抵触的声音,瞬间小了大半。人心,开始微妙地转向。

立威之后,便是树信与新政。

杨延昭深知,仅靠严刑峻法和金钱刺激,无法长久。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新的训练方法。他引入了现代队列训练,强调绝对的纪律和服从;他将体能训练与古代阵法相结合,增加了许多对抗性和趣味性的项目;他亲自示范,与兵士一同摸爬滚打,毫不惜力。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了“思想教育”。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而是在训练间隙,与兵士们坐在一起,用最朴实的语言,问他们:“当兵吃粮,为的是什么?”

有人答:“为了一口饭吃。”

有人答:“家里穷,没法子。”

有人答:“被拉壮丁来的。”

杨延昭听着,然后看着他们的眼睛,沉声道:“没错,当兵,最初或许只是为了活路。但你们想想,若是辽狗打过来,破了边关,长驱直入,你们在汴京的家人会如何?你们的父母妻儿,还能安稳过日子吗?我们当兵,拿起这刀枪,不仅仅是为了那几斗米,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身后的家!不让异族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亲人!”

这些话,简单,直接,却狠狠戳中了这些大多出身贫寒的兵士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开始在一些人心中萌芽。

他还将府中工坊改良的“测距杆”和简易急救包引入军中试点,虽然数量有限,但其立竿见影的实用性,再次让兵士们感受到了这位年轻参军的不同。

短短十余日,虎翼军左厢这部原本死气沉沉的战争机器,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活水。虽然距离脱胎换骨还差得远,但军纪明显好转,训练热情高涨,兵士们的眼神里,也重新有了光彩。私下里,开始有人称呼他为“杨小将军”,语气中带着信服。

这一切,自然都被张都指挥使以及其他心怀叵测者看在眼里。他们惊愕于杨延昭的手段和成效,也更加感到了威胁。

杨延昭站在点将台上,看着下方虽然依旧算不上精锐,却已初具规模的队伍,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更深的紧迫感。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军营内部的阻力并未完全消除,外部的压力(尤其是来自潘美一系的)随时可能降临。而更大的历史风暴,仍在北方酝酿。

但他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他在这支军队中,初步建立了权威,播下了变革的种子。这支部队,将是他未来安身立命、实现抱负的第一块基石。

初掌军营,锋芒已露。接下来的,将是更严峻的考验,与更激烈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