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日,南京的清晨被一层薄雾笼罩。何志远站在军政部招待所的阳台上,远眺紫金山朦胧的轮廓,心中却想着数百里外永定河畔的硝烟。昨夜收到的前线急电让他彻夜未眠——日军正在大规模调动,新的进攻一触即发。
\"军座,车已备好。\"副官陈明轻声报告,\"何部长请您八点过去共进早餐。\"
何志远点点头,整理了一下军装。他知道,这顿早餐绝非寻常。
上午八时,何应钦官邸。
餐厅里,何应钦正与一位身着长衫的老者交谈。见何志远进来,何应钦招手示意他坐下。
\"志远,这位是孔祥熙部长的堂兄孔令侃先生,现任中央信托局局长。\"何应钦介绍道。
孔令侃拱手笑道:\"久仰何将军威名,永定河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
\"孔先生过奖。\"何志远谦逊回应,心中却警惕起来。孔家与蒋介石关系密切,此时出现绝非偶然。
早餐进行得颇为微妙。孔令侃看似随意地谈起国际形势:\"如今欧洲局势紧张,德国虽与我交好,但毕竟与日本有盟约关系。美国态度暧昧,苏联......\"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倒是表现出积极援华的姿态。\"
何应钦接过话头:\"志远,你与德国顾问交往甚密,对此有何看法?\"
何志远放下筷子,正色道:\"叔父,侄儿以为,外交如用兵,虚虚实实。德国援助我要争取,但不能依赖。苏联的援助也要接触,但需保持警惕。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
孔令侃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何将军高见。不瞒你说,财政部正在筹划建立战时军工体系,需要懂军事的人才参与。不知何将军可有意向?\"
何志远心中雪亮:这是要调他离开前线。他不动声色地回答:\"多谢孔先生厚爱。但眼下战事紧急,志远身为军人,理当在前线效力。\"
早餐后,何应钦单独留下何志远,神色凝重:\"志远,你可知道,有人向委座进言,说你手握重兵,又与各方势力往来过密......\"
何志远心中一凛:\"叔父明鉴,侄儿一心为国,绝无二心!\"
\"我自然信你。\"何应钦拍拍他的肩膀,\"但政治这东西,有时候比战场更凶险。你要把握好分寸。\"
上午十时,德国大使馆。
何志远如约与陶德曼大使和塞克特将军会面。这次会谈更加具体,德方提出了一份详细的军火清单,包括36门150毫米榴弹炮和5000支p40冲锋枪,但要求中国用钨矿和锑矿支付。
\"何将军,\"塞克特指着地图说,\"根据我们的分析,日军下一步可能会重点攻击你们的侧翼。我们建议加强龙凤山一线的防御工事。\"
何志远沉思片刻:\"感谢将军的建议。不过,我更希望德方能够提供工兵装备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
\"这个可以考虑。\"陶德曼大使接口,\"但我们需要贵国保证我们在华投资的安全。\"
会谈中,何志远敏锐地感觉到,德方的态度比之前更加谨慎,显然欧洲局势的变化影响了他们的对华政策。
午后,一个意外的人物到访——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上校。
在金陵饭店的包厢里,史迪威开门见山:\"何将军,美国政府对贵国抗战十分关注。我们可以通过'租借法案'提供援助,但需要贵国进行一些改革。\"
\"什么样的改革?\"何志远谨慎地问。
\"军事指挥体系的现代化,后勤系统的整顿,还有......\"史迪威顿了顿,\"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
何志远心中冷笑,表面却不动声色:\"感谢美国的善意。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史迪威似乎早有预料,转换话题:\"我们可以提供一批p-40战斗机和3轻型坦克,但需要贵国用外汇购买。\"
何志远意识到,美国的援助附带的政治条件比德国更加苛刻。
傍晚,何志远秘密会见了苏联驻华武官罗申。
在一家俄国餐厅的包厢里,罗申直截了当:\"何将军,苏联可以向贵国提供200架伊-16战斗机和100辆t-26坦克,还可以派遣志愿航空队。我们只有一个条件——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
何志远谨慎回应:\"感谢苏联的援助。但中国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是自然。\"罗申笑道,\"不过,我们注意到何将军的部队装备了大量德制武器。要知道,德国和日本可是盟友关系。\"
何志远心中警铃大作,表面却淡然:\"武器只是工具,关键看使用武器的人。\"
会谈结束后,何志远心情沉重。各方势力都在拉拢他,但也都带着各自的目的。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国际博弈中的一个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