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的手指无意识敲着桌面。李维的虹膜颜色开始交替闪烁,左眼灰蓝,右眼琥珀,他在用神经直连模式感知背景数据流的变化。
陈默没动。他知道这种事不能急。跨文明交流不是发个消息就能回的聊天。对方可能需要时间验证,也可能在内部讨论。
又过了十一分钟。
接收阵列突然响起短促提示音。
新信号来了。
这一次不是简单的脉冲序列。数据流密集而有序,携带的信息量远超之前。李维立刻启动Ep屏蔽罩,切断所有外部网络接口,只保留量子纠缠信道的基础识别功能。
“有异常编码。”他说,“嵌在第三段数据里。”
陈默连接星轨,授权进行0.5秒深度解析。警告标志在视野中亮起——那段编码的结构不符合已知任何信息压缩格式,带有类似意识投影的递归特征。
“危险?”林小满问。
“不像。”陈默盯着解析结果,“更像是跨维度语义转换的残留标记。他们试图把高维概念压进低维载体。”
李维迅速调整接收协议,在隔离区建立新的解码环境。他把异常部分单独剥离,尝试用多层逆向映射还原原始结构。
二十分钟后,第一部分内容浮现。
一张星图。
标注的是银河近臂区域,几十个亮点分布其中,每个都附带元素光谱标识。氢、氦之外,还有地球上极为稀有的几种重元素,集中在特定星体周围。
“资源分布图。”林小满凑近屏幕,“他们给了采矿坐标。”
第二部分是一套通讯协议。基于低维空间折叠原理设计,能在不依赖中继站的情况下实现跨光年信息传递。虽然无法直接用于地球现有设备,但理论框架清晰,具备改造潜力。
“双向交换完成了。”李维松开键盘,“我们给了技术,他们回了东西。”
陈默看着屏幕上正在生成的草案标题:《地球—b-1联合研究框架(初版)》。这不是正式条约,也不是军事同盟,只是一个技术协作的起点。双方都没有暴露核心能力,但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林小满开始测试外星通讯协议与储能装置的兼容性。她修改了几组参数,将输出频率逐步匹配到新协议的要求区间。面板显示能量匹配度从63%上升到87%,仍在继续提升。
李维持续监测深空信道。虹膜颜色稳定在浅灰,说明当前没有高强度数据流冲击。他把最新的信号记录归档,标记为“首次技术交换事件”。
陈默没有离开主控席。钢笔依旧插在接口里,温度比刚才更高了些。他让星轨维持低频链接,随时准备应对下一波信号。生物电储备还没完全恢复,但他不能断开。
外面天快亮了。
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仪器运行平稳,主屏滚动着“监听中……无新信号”的提示。空气里只有电流声和键盘偶尔的敲击。
突然,接收阵列再次响起。
不是短促提示,而是连续三声蜂鸣。
李维猛地抬头,手指搭上机械键盘。林小满看向主屏,手停在控制键上方。陈默睁开眼,目光落在刚刷新的数据行上。
一段全新的信号正在进入缓冲区。
这次没有脉冲,没有谐波。
只有一个不断跳变的坐标值,每隔0.7秒更新一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