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开始运行离线测试环境。他将整套流程拆解成七个步骤,逐一验证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当程序运行到第五步时,警报突然响起。
“信号源有变化!”他盯着屏幕,“探测飞船的能量输出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但不是武器充能模式。”
陈默立刻查看频谱图。新的脉冲信号正在形成,节奏不同于之前的递归序列,反而更像一种循环校验码。
星轨同步解析,结果显示:对方正在重复发送同一个数据包,内容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周期比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
“它在核对我们的时间标准。”林小满说,“这是建立共同语言的第一步。”
“回应可以更进一步。”李维建议,“加入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数据,让它们知道我们掌握了基本天文规律。”
陈默思索片刻:“只加一项。就用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数,这是纯自然观测结果,不依赖现代设备。”
林小满迅速编码。这段信息简洁明了,又能体现文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度。她将新信号与之前的数学序列合并,形成完整的回应包。
“准备好了。”她说。
“等等。”陈默伸手阻止,“先走一遍防御预案。假设这个信号被截获,能不能反推出我们的位置或技术水平?”
李维立即调取模拟日志。经过三轮逆向推演,确认无法从中提取有效地理坐标或能源参数。“安全等级达到b级以上,可以发送。”
陈默点头:“发吧,功率控制在最低阈值。”
指令下达,信号通过备用卫星中转,缓缓传向月球背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三人紧盯主屏,等待反馈。
八分钟后,探测飞船表面的光纹再次亮起。这一次,十二道分支以全新的顺序闪烁,构成一个复杂的拓扑结构。
李维快速抓取数据,导入分析模型。几秒后,他抬起头:“它接收到了,并且……在尝试匹配我们的编码逻辑。”
“什么意思?”
“它用了类似的分层结构,先发数学常数,再叠加天文数据。”李维的声音有些紧绷,“它在学习我们的表达方式。”
林小满盯着那组光纹的变化节奏,忽然意识到什么:“它不只是在交流。它在模仿。”
陈默看着屏幕上不断重组的符号序列,意识中星轨的运算速度骤然加快。一个念头浮现:这场接触的本质,或许不是技术交换,而是认知层面的相互映射。
“我们得控制节奏。”他说,“不能再被动应对。”
“下一步怎么办?”林小满问。
“设定边界。”陈默站直身体,目光扫过两个同伴,“从现在起,每次回应间隔不少于三十分钟。让它们明白,人类的决策是有过程的,不是即时反馈的机器。”
李维已经开始编写新的调度程序。“我可以设置自动延迟器,防止误操作。”
“还要加强内部防护。”陈默补充,“所有人减少神经接口使用频率,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频信号环境下。”
林小满关闭了终端上的实时监听通道。她揉了揉手腕,那里有一圈淡淡的痕迹,最近几次接入后都会泛起微光。
“我们是在和一个未知文明谈判。”她说,“但真正的战场,可能是我们的大脑。”
陈默没有接话。他拔出钢笔,重新拧好笔帽,放在控制台边缘。笔身上的纹路还残留着一丝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