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梭已离地。”李维接入远程操控系统,“预计两小时后抵达地月拉格朗日L2点。”
“保持静默航行。”陈默叮嘱,“不要开启主动探测,只收集被动信号。”
林小满则继续监控对方通信节奏。她发现,那组几何图形每隔七分钟重复一次,但在第三次循环时,最后一个螺旋线的旋转方向发生了微妙变化。
“它在调整信息。”她说,“可能是对我们广播的回应做了修正。”
“说明它也在学习。”陈默说,“它不知道我们能理解多少。”
随着“影梭”逐步逼近,画面终于传回第一手影像。探测飞船停泊在月球背地面一处陨石坑边缘,整体呈扁椭圆状,表面布满细密纹路,像是某种符号系统。没有舷窗,没有舱门,也没有任何可见接口。
李维操控“影梭”从侧后方迂回接近,同时释放微量干扰云,掩盖自身动力特征。舰载摄像头捕捉到飞船表面的一处细节:一道极细的光纹沿着纹路流动,像是内部系统正在运行。
“它活着。”林小满说。
就在此时,探测飞船突然轻微震动。表面光纹停止流动,所有符号陷入黑暗。紧接着,一道窄束信号射出,直指“影梭”所在方向。
“被发现了!”李维迅速调整航向,“但它没攻击,只是……扫描。”
扫描持续了十三秒,然后停止。探测飞船恢复原状,光纹重新流动,节奏比之前慢了百分之五。
“它在记录我们。”陈默说,“而且改变了行为模式。”
林小满调出数据分析面板,发现对方信号频率出现了微小偏移,恰好落在人类听觉范围的边界。她将信号转为音频播放,听到一段极其低沉的波动声,像是某种节拍。
“这不是随机的。”她说,“它在传递节奏。”
“也许是一种语言。”李维说,“或者情绪表达。”
陈默闭上眼,让星轨同步解析这段节拍。结果显示:该信号不具备攻击性,也不含加密信息,但它与“影梭”的飞行轨迹存在数学对应关系——对方准确预判了他们的行动路线。
“它早就知道我们会来。”陈默睁开眼,“这次接触,是它安排的。”
实验室陷入短暂寂静。他们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在主导接触,而是在被引导。
但为什么?
对方明明可以无视人类,甚至直接干预,却选择了这种低强度互动。它展示能力,接收信息,做出回应,却又不进一步沟通。
“它在等。”林小满说,“等我们做出下一步动作。”
陈默看着主屏上“影梭”传回的画面。探测飞船静静悬浮在月面之上,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
“不许再靠近。”他对李维说,“保持当前距离,持续记录。”
他又转向林小满:“把刚才那段节拍存入隔离数据库,标记为‘首次交互样本’。”
两人点头执行。实验室重回安静,只有设备运转的轻微嗡鸣。
陈默坐在主位,手指搭在钢笔上。他的生物电消耗已经开始上升,额头渗出细汗。他打开抽屉,拿出第二瓶葡萄糖液,喝了一口。
时间继续流逝。
探测飞船没有再移动,也没有再次发射信号。它的表面光纹保持着缓慢节奏,像是在呼吸。
“影梭”环绕飞行第三圈时,对方突然再次亮起符号系统。这一次,图案不再是几何图形,而是一串复杂的交错线条,中心有一个圆形节点,周围延伸出十二道分支。
林小满立刻截图分析。她发现这结构与人类dNA双螺旋有部分相似,但多出几个非自然折叠层。
“这是……生命形式?”她不确定地说。
陈默盯着那图像,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直觉。这不是信息,也不是警告。
这是一种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