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仪屏幕上的绿色波形突然塌陷,那道凹陷的形状与昨夜出现的频率缺口完全重合。陈默的手指在实验台边缘一扣,钢笔瞬间滑入掌心。
“信号复现。”李维的声音压得很低,手指已经切入后台协议层,调出原始数据流。“不是误码,也不是残留反射——是主动模拟,而且用了我们刚封存的编码逻辑。”
林小满站起身,手腕上的传感环亮起微光。她没说话,而是直接走向电磁屏蔽箱,将手掌贴在生物锁控面板上。指纹、体温、血脉波动三重验证通过后,箱体发出轻微泄压声,内部真空环境确认完好。
“芯片还在。”她说。
“他们不需要拿走芯片。”陈默盯着终端,“他们只需要看到我们怎么用它。”
李维快速切换监控回溯程序,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的城市边缘节点影像。画面中,废弃厂区的铁门在风里晃动,山林交界带的红外热感图上偶尔闪过断续的移动光点。
“这些人在绕着主干网走。”他放大一段夜间影像,“不用车牌识别系统覆盖区,也不靠近基站密集地带。所有行动都卡在监控盲区交接的时间缝隙里。”
陈默闭眼,意识接入星轨。信息流如星河倒灌,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近期所有异常信号源的空间建模。睁开眼时,他已经标记出六个固定体型轮廓的活动轨迹。
“战术轮换布控。”他说,“三人一组,交替前进,始终保持至少一个观察点覆盖护林站方向。这不是侦察队,是杀手小队。”
林小满走到操作台前,调出早前从基地带回的装备残片数据库。她逐帧比对监控画面中可疑人员背影的肩宽、步幅和负重分布,最终锁定其中三人所携武器的外形特征。
“-92型脉冲步枪,暗鸦组织制式改装款。”她的声音很稳,“枪管加装了谐频抑制器,应该是为了规避我们的震荡发生器探测范围。”
李维立刻将该型号录入追踪算法,反向搜索近四十八小时内所有符合电磁特征的微弱信号源。屏幕上逐渐浮现出一条隐蔽通信链路,使用低功耗跳跃频段,每次传输间隔精确控制在监控刷新周期之外。
“他们在打时间差。”李维咬牙,“每十二分钟交换一次位置信息,每次停留不超过三分钟。如果我们没有离线断网,刚才那次信号模拟就会触发新一轮数据泄露。”
陈默站起身,右臂针孔处渗出的血迹已被纱布吸收大半。他撕下旧敷料,重新注射了一支葡萄糖溶液。液体推进血管的瞬间,他感到一阵短暂眩晕,但思维迅速清晰起来。
“不能再等。”他说,“他们已经在学习我们的防御节奏。下一步就是突袭。”
李维没反驳,而是直接启动备用电源系统,切断主线路供电。独立供氧装置开始运转,实验室内的照明切换为低可见度红光模式。他将机械键盘接入本地局域网,关闭所有远程接口,确保任何操作都无法被外部截获。
林小满则回到神经重塑仪器旁,重新接通电极贴片。这一次她没有立即启动程序,而是先校准能量桥接阈值,防止在关键时刻因生理负荷过载而失控。
“我需要至少七成的稳定输出。”她说,“如果他们真的攻进来,震荡发生器必须能同步响应我的能量频率。”
陈默点头,取出钢笔,在实验台下方刻画一道简易符文阵。笔尖划过金属表面,空气中泛起细微涟漪。他将震荡发生器的核心插槽接入阵列节点,随即激活增幅器。
嗡鸣声轻响,一道无形的能量波动以实验室为中心向外扩散,覆盖半径百米范围。监测屏上出现一圈圈同心圆状的反馈信号,任何进入该区域的生命体都会引发共振畸变。
“预警圈建成了。”他说,“一旦有人靠近,系统会自动记录其移动频率和能量特征。”
李维此时已完成最后一轮系统封锁,他靠在椅背上,右眼因长时间解析高强度数据流而布满血丝。但他仍强迫自己保持清醒,手指悬在键盘上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入侵。
“我们现在有三件事要做。”陈默站在房间中央,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第一,暂停一切外出行动,包括物资补给和情报传递;第二,启用双人轮值制度,二十四小时监控内外状态;第三,所有新研发模块停止测试,直到威胁解除。”
林小满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重新戴上。“我可以负责夜间值守的第一班。”
“我来第二班。”李维接口,“白天的数据分析量最大,我得盯住信号回溯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