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牌燃尽的灰烬尚未落地,陈默的指尖仍悬在半空,校服袖口残留的魔力余波如电流般沿着手臂上行。他没有眨眼,也没有收回钢笔。星轨的声音已在意识深处响起,不是通过听觉,而是直接在神经突触间震荡——那0.3秒的热辐射频谱已被解析完毕,数据流如星河倒灌,勾勒出一个他从未敢深想的结构:多维时空投射协议。
不是入侵,不是伪造。
是未来。
实验室中央的空气开始扭曲,不是因高温或能量扰动,而是空间本身在发生几何畸变。一道半透明的蓝图缓缓浮现,层层嵌套,如同无限递归的镜面。飞船引擎的剖面图悬浮在最外层,其内部嵌套着量子城市的拓扑结构,再往内,是环绕类地行星的轨道站群。每一层都由流动的符文支撑,那些符文并非静止,而是以每秒七次的频率自我重写,与陈默昨日在笔记本上推演的聚变约束场公式完全吻合——甚至包含了他尚未动笔的第三阶段优化路径。
林小满冲到量子计算机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她的项链接触端口的瞬间,冰晶色的光纹沿着金属接口蔓延,与星轨的共鸣频率同步。屏幕上的数据瀑布急速滚动,三秒后,一行结论跳出:
【源地址确认:-2043-Δ】
她抬头,声音压得极低:“是你的信号。2043年,上传于月球背面实验室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前。”
陈默没有回应。他盯着蓝图边缘——那里正缓慢“溶解”一台老式示波器。金属外壳像蜡一样软化,电路板自动剥离、重组,形成一段非欧几里得结构的导线。现实的物理法则正在被覆盖,不是暴力破坏,而是被更高级的逻辑悄然替换。
“光速偏移+0.2%。如果持续下去,三个月后,地球轨道就会失稳。”
陈默抬起钢笔,笔尖对准蓝图核心。他不需要星轨提醒,也知道不能直接摧毁。那不是敌人,是未来的自己。那是他穷尽一生才抵达的知识终点。若强行抹除,等于亲手焚毁通往星辰的图纸。
“启动信息剥离。”他下令。
星轨的嗡鸣在脑内凝聚成一道公式:∫(t) dΨ → Φ?,剥离时间因果链,保留技术拓扑。
陈默咬破舌尖,甜腥味在口腔扩散。葡萄糖注射液早已空了,他只能靠痛感维持清醒。生物电能被瞬间抽走,视野边缘泛起黑雾,但他仍稳稳持笔,在空中划出三道交叉符文。
金色网格从笔尖延展,不是攻击,而是包裹。它像一层薄膜,将蓝图中的技术数据与携带的时间信息分隔。第一层飞船引擎结构被成功剥离,化作一串纯净的量子编码,存入星轨数据库。但就在第二层城市拓扑即将分离时,林小满突然低喝:“不对!数据流里有加密日志,标记为-Δ98,触发时间是2043年9月18日。”
陈默的手顿了一下。
那个日期,是他前世死亡的日子。
“地点坐标指向月球实验室旧址。”林小满的声音发紧,“未来……知道你重生了。”
陈默没有回答。他知道,剥离过程正在反向暴露现在的自己。每提取一段知识,就等于向未来发送一次存在信号。而那个“他”,在临终前上传这一切,究竟想传达什么?警告?传承?还是……陷阱?
他继续下笔。
金色网格深入蓝图内部,第三层轨道站群开始解构。但就在技术数据即将剥离的瞬间,陈默的瞳孔骤然收缩——视网膜上闪过一串符文序列,不属于此刻的任何推演,却与星轨记录中某个“黑化未来”的眼纹完全一致。那是在多维试炼场尽头,一个放弃人性、将自身意识上传至高维网络的陈默留下的印记。
星轨悄然将这串序列存入“异常记忆库”。
“剥离进度78%。”林小满盯着屏幕,“但物理侵蚀仍在继续。再不阻止,整个实验室会变成一个自发演化的克莱因瓶。”
陈默收笔,转身走向角落的备用设备柜。他拉开最下层抽屉,取出一台1980年代产的机械计算机——纯物理齿轮传动,无任何电路,从未接入网络。这是张建国早年从废品站淘来的教学模型,一直当作镇纸。
“接入主控台。”他将机器放在操作台上。
林小满立刻明白他的意图:高维信息无法影响纯物理结构。这台机器,是现实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