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从现在开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接下来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下来,黄不凡按部就班地在医院上班。
这一天,沂溪医院来了一个奇怪的外地病人,叫黄德志和罗德江都头疼不已。没办法,只好来请院长亲自出马。
病人是个28岁的年轻人,家在潭州,今天是一辆小汽车送过来的,从穿着到说话,都显示他的家境不凡。
病人自己说自己觉得很虚弱,但说话的声音并不小,随身携带着一个大水瓶,说几句就要喝几口。
正月的南湘,气温还比较低,黄不凡看他经常喝水,就让罗德江安排人,给病人去打一瓶开水开。
没想到被病人拒绝了:“我口干得很,就想喝冷的。”
黄不凡摸了摸他的头,确实很烫。
病人的妻子在一旁介绍:“医生,你别管他,他这两天尽说胡话。”
果然,仔细观察之下,发现这个人还真有点神志混乱。
病人家属拿出病历黑黄不凡,翻了翻就发现,以前的医生都是诊断为“阳明病气分证”,用了白虎汤,黄连石膏得量还不小,目的就是清热泻火。
但病人的发热,吃了这么多寒凉药,不但不好反而逐渐加重,这两天甚至还有点胡言乱语了。
黄不凡开始好言好语安抚病人,等他平静点才给他诊脉。
抓起病人的手腕就发现,虽然病人表面一派热象,仔细摸他的脉,脉象洪大得很,但重按下去却空虚无力,似有似无。
再加上病人虽然烦躁,但精神萎靡,气息微弱。
黄不凡于是大胆断定,这个病人并非真正的实火,而是肾阳极度衰微,导致虚阳浮越于体表,形成的“真寒假热”之证。
也就是说,病人体内的真阳就像快要熄灭的炭火,他表现出来的“火热”现象,只是假象。
这个时候如果再继续用寒凉药,无疑就是雪上加霜,会立刻要了病人的命。
既然有了清晰的诊断,接下来就需要整理思路去确立治法方药了。
既然诊断是阳虚欲脱,按理就应该用大热的参、附来回阳救逆。
这又遇到一个问题,病人非常抗拒热药,一闻就吐,连喝水都要喝冷水。。
黄不凡琢磨了一阵,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处方是:
人参、熟地、附子,干姜。
安排病人办理住院手续,同时也让药房熬好药。
熬好的中药不能马上喝,放到冷水里把它变成冰水一样冷,再让病人喝下去。
果然,病人看到是凉药,便高兴地没有太多障碍地喝了下去。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病人的烦躁开始渐渐平息。
黄不凡又吩咐,逐渐减少药的冷却程度,直到病人能够喝温热的药汤。
就这样,病人的发热烦躁现象慢慢消失,神志也完全正常了。
等病人彻底稳定下来,黄不凡召集大家一起讨论,介绍了自己的思路。
首先就是要明辨真假,不能被病人表面的“热象”迷惑,通过脉象的“重按无力”,抓住“阳虚”的本质。
其次就是因势利导,用病人心理和生理的接受度,用“冷药”去抵消病人的抵触,顺利让“温补”的良药喝进肚子,解决了“格药”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