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日。清晨,阳光艰难地穿透金沙常年不散的沙尘,洒在陈默市新修复的公路上。这条主干路,曾在刚果的轰炸下千疮百孔,如今,碎石被清理,路面被重新夯实,百姓们用从废弃建筑拆下的石板,就在这里,一点点铺就了金沙的新生之路。
热列茨的轮椅在新路上缓缓滚动,他的手轻轻抚过路边刚种下的沙枣树幼苗——这是百姓们自发种的,寓意“风沙中扎根,苦难后新生”。他看着眼前的公路,心中满是感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残垣断壁,运送物资的车辆根本进不来,百姓们只能靠着骆驼,一趟趟从远处运水和食物。
“热列茨先生!”一个年轻小伙从路边跑过来,他是公路修复队的成员,手里拿着一块崭新的路牌,“您看,新的路牌做好了,上面写着‘希望路’,是百姓们一起商量取的名字。”
热列茨接过路牌,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充满力量的字迹,眼眶微微湿润:“好,就叫希望路。把它立在路的起点,让每一个进出陈默市的人都能看到。”
与此同时,在沙东和沙西地区,遗骸清理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一群志愿者戴着简易的口罩,手持铁锹,小心翼翼地翻开被炸塌的房屋废墟。每挖出一具遗骸,他们都会停下来,默哀一分钟,然后用白布仔细包裹,放入临时搭建的灵堂。
热列茨赶到沙西的清理现场时,一位老人正抱着一具的遗骸痛哭——那是他的老伴,是一名老师,是在刚果轰炸她的工作单位的时候遇难的。热列茨轻轻走到老人身边,握住他的手:“老人家,对不起,我们来晚了。您的老伴会被好好安葬的,以后金沙会保护每一个百姓。”
老人抬起满是泪水的脸:“热列茨先生,多亏了你们,不然这些冤死的人、这些亲人,都要被埋在这废墟里,连个安息的地方都没有……”
热列茨看着眼前的废墟和忙碌的志愿者,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金沙强大起来,再也不让百姓遭受这样的苦难。他亲自拿起铁锹,加入清理队伍,一锹一锹地翻动着废墟,哪怕汗水湿透了衣衫,哪怕双手磨出了水泡,他都没有停下。他知道,每清理出一具遗骸,就是给一个家庭一个交代,就是在为金沙的重生扫除障碍。
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灵堂前,那里已经摆满了用白布包裹的遗骸,整齐而庄重。热列茨站在灵堂前,对着遗骸深深鞠躬:“安息吧,金沙会记住你们,我们会为你们报仇,会让这片土地重归安宁。”
次日清晨,索菲亚前往陈默市郊的简易机场建设工地。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百姓们有的在搬运从废弃建筑拆下的木材,准备搭建木屋航站楼;有的在平整土地,为土路跑道做最后的修整;还有的在给施工队送水和沙枣馍,虽然条件艰苦,却没人有怨言。
索菲亚走进正在搭建的木屋航站楼,里面弥漫着木材的清香。一个年轻的木匠正满头大汗地钉着木板,看到索菲亚进来,他有些紧张地站起来:“索菲亚执行长,您来了。这航站楼有点简陋,不过我们保证,一个月内肯定能完工,以后咱们金沙就能有飞机来了。”
索菲亚笑着摆摆手:“不简陋,这是金沙的希望。你们辛苦了,每一块木板、每一颗钉子,都是在为金沙的未来打基础。等机场建好了,咱们就能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得更紧密,联合国的援助能更快运进来,咱们的铁矿石也能卖出去,百姓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说完,索菲亚拿起一块木板,和木匠一起钉起来。她的动作虽然不熟练,却充满了干劲。周围的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围过来:“索菲亚执行长,您歇着,这种粗活我们来干。”
“一起干!”索菲亚笑着说,“金沙是大家的,建设也要大家一起出力。我也想为机场出份力,以后飞机降落的时候,我能自豪地说,这航站楼我也搭过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