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买集资房(2 / 2)

林高新工作久了,脑子也好用,又是双职工,有点积蓄,他在观山市买了一块地皮,已经起了一幢三层小楼了。集资房对于他来说,那是饭后水果。

他和妻子刘慧只有林一明这么一个儿子,他觉得要那么多房子有什么用,有现金有存款才是王道,有现金有存款就相当于有双筷子,以后有投资机会,可以马上下手去夹住机会。

多房子有什么用?机会来时,变现要时间,等你把房子变现时,梅花鹿都过开好几个山头了。他觉得赚到刘彪的转让费才是最好的,好处和利益落袋为安才心安。

占个指标然后转手,赚点钱,这是吃单位的福利,对于林高新来说是美事。

对于高大威猛的刘彪来说,能得到场长忍痛割爱让出来的集资房指标,对他弟弟那边也好交代,毕竟这玩意不是一般人能弄得到的,那得看机缘。

刘彪和他弟弟的集资房跟江如月的不同把楼梯,他们的位于小区门口前面一点,江如月的在里面一把楼梯。

买单位的集资房,真的是时代的红利。这点,后来林一明的铁哥们叶临风曾经总结过,他说二十世纪,最有福的一批人是有单位集资房指标的人,他们大多是中专、大专、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有工作分配的人,是国家放开二孩政策后,还能够踩着政策尾巴,赶上末班车,要第二个孩子的人。

江如月、刘彪等人就属于这一拨人,时代红利吃到口里爆汁,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羡慕不已。

其实细细盘算起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真的是蛮惨的,大学毕业后,想进体制内,要逢进必考了,也没房分了,集资房政策也几乎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普惠性的育龄人员都可以享有的二孩政策,叫你生都打哆嗦不敢生。生容易,抚育难啊,一个孩子,没三十四万,根本熬不到本科毕业。

交了集资房的首付后,江如月心情畅快了起来。她在梦想着,等哪天交房了,装修好了,就请父母到城里到她的房子住上一段时间。

父母一直在乡间教书,住的都是砖瓦房,过的也是和农民没多大差别的生活。

读初中以前,江如月和父母去到她家乡的小镇,看到镇上医院的医生护士和镇政府七站八所的干部所住的水泥楼房就抬头仰望,她想象不出一家人住到那样象征着富贵和阶层的水泥楼房里的人们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江如月有一次对她妈妈说,等她以后参加工作了,住到那样的楼房里,一定带父母住一住,体验一下那份美好,圆一圆做了十几年的楼房梦。

现在,她终于有这样的指标,不久之后,她将拥有那样的房子,而且是在城里。

江如月感恩于时代,也感激着单位,也难怪人家说的,人有单位和没单位就是不一样,有单位的人,百事有单位帮管、帮操心、帮出面,没单位的人,就是寒号鸟,饥寒交迫也只能自救。

世上所有的付出其实都标好了价格,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失败者大都是慵懒之人。

江如月庆幸着当年高中三年的努力和拼搏,如果没有高中三年的挑灯夜战,她过不了千军万马争抢通过的独木桥,也就没有现在的有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在办公桌上插花,可以保持自己的文艺范儿。

为了集资建房指标的事,刘彪没少往林高新办公室跑,通常是刘彪跑三次林高新办公室,林高新跑一次刘彪宿舍。

这种转让指标的事是你情我愿的,不存在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是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因此林高新没有端着林场场长的架子。

最最关键的,林高新自己心知肚明,刘彪并未看得明白,那就是他去找刘彪时,必须经过江如月的宿舍,他可以从江如月偶尔敞开的一点门缝看到她的闺房。

江如月和她的闺房才是对林高新最大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