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开始准备制茶到时候要用的东西。
先是搭建制茶工坊。
她翻阅了空间里的书籍,画了几张草图。
请的还是之前给她建房的那批工匠师傅。
唯独揉捻环节,量大单靠人力肯定不行。
通过翻阅书籍,小夏发现最早版的揉捻机可以靠水力带动,省时省力,茶叶的品质也更加均匀。
所以工坊的位置她特地选在了溪流旁。
工坊采用大跨度的开阔空间,十个长条形的萎凋槽整齐排布。
每条槽长六丈、宽三尺,槽身离地二尺高,地下架着镂空的木架,方便空气流通。
槽底铺着细密的竹篾,既透气又不硌茶叶。
槽的一端留了封口,可架上简易的风扇,若是连日阴雨,可以让村民摇扇鼓风,保证萎凋效果。
萎凋槽旁,是特意搭建的发酵间。
屋子选在了背风朝阳的位置。
墙壁用黄泥夯实,屋内铺青砖。
墙角放着几个陶罐,用来调节室内湿度。
四壁钉着木架,上面摆放着一个个竹编的发酵筐,筐下垫着干净的麻布。
发酵间双层门,内里挂着厚实的棉布帘,为了保证室内的温度稳定。
红茶之所以跟绿茶不同,就是因为多了一个发酵的环节,发酵后茶叶颜色变深,茶汤颜色变红,红颜透亮,特别漂亮。
茶性也更加温和。
篾匠她直接找的村里的王伯,王伯手巧,家家户户用的篮子、簸箕之类都是他编的。
现在子承父业,儿子也跟在后面一起做。
小夏要的东西多,搬来搬去麻烦,父子俩直接把工具都搬到了她的作坊门口开干。
各种不同大小网眼的筛子,簸箕,烘笼等等,光是筛子就要百余个,收茶青的时候摊茶用。
父子两个喜不自胜,小夏工钱也给的大方,做事自然特别卖力。
这些东西都比较简单,小夏让工匠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最麻烦的是揉捻机。
小夏揣着揉捻机的图纸,跑遍了清水镇和周边村落。
碰了一鼻子灰。
她先找的是镇上之前给她做家具的家具作坊,人家只瞅了两眼便摇头摆手,推了回去,加工钱不愿意做。
原话这样说:“小夏姑娘,这玩意看着怪模怪样,又是水轮又是揉桶,我们听都没听过,哪会做?”
因为是老主顾,还算客气。
她又去找老木匠师傅,人家直接拒绝。
不仅是因为觉得太耗工夫,主要他们见小夏只是个姑娘,单凭自己的想法画的图纸,谁知道能不能成。
“姑娘家还是安心在家做做吃食,这些东西见都没见过,纯属瞎折腾。”
“就是,真以为自己得个御赐牌匾就本事通天了?图纸画的花里胡哨,怕不是胡思乱想瞎画的,真做出来也是中看不中用。”
其它事情都进展顺利,唯独揉捻机被耽误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