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米面115公斤、土豆1882公斤、玉米仅110公斤、麦种500公斤…
数字看似不少,但一个尖锐的问题立刻摆上台面:人的口粮暂时充裕,但猪的精饲料(尤其是玉米)库存捉襟见肘,根本无法支撑猪群的持续繁衍和育肥。
就在众人陷入“人畜争粮”的困境时,接替大伯负责种猪饲养的李浩然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思路:
“我们或许不需要给所有猪都喂大量的精饲料。育肥猪的前三个月,完全可以用大量青饲料(红薯藤、南瓜藤、野生葛藤、苋菜)为主,满足其基本生长;后三个月冲刺育肥期,再每天额外添加一斤玉米豆粕混合料,搭配煮熟的高热量红薯加速育肥。
而对于维系种群的核心种猪,则必须严格保证每天一斤精料(玉米豆粕混合)加两公斤青饲料,确保繁殖营养不掉链子。
同时,红薯本身也是极佳的人主食替代品。”
这一方案瞬间打开了新局面!
它完美地将扩大化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循环。
随后,经验丰富的大伯母和方牧父亲根据李浩然的框架,结合季节和土地特性,制定出了一份科学详尽的年度种植-养殖轮作计划表:
春(播种作物):平地种一亩玉米(保障种猪精料)、半亩大豆(固氮、提供植物蛋白与未来油脂);梯田栽两亩红薯(人畜共用)、半亩各类速生蔬菜(保障维生素)。
夏(管护生长):大豆地除草、玉米地追肥;收获首茬蔬菜后改种南瓜(藤、瓜皆可喂猪);七月,宰杀第一批达到150斤标准的育肥猪。
秋(丰收储备):收获玉米、大豆;挖出红薯,部分切片晒干延长储存期;播种萝卜、芥菜等越冬蔬菜;山坡割草进行青贮,作为冬季青饲料补充。
冬(休整扩产):农具维修、继续开垦新梯田;熏制腊肉、制作肉干,将剩余的猪肉转化为耐储形态;一月,进行第二轮育肥猪出栏。
这套精密如同齿轮咬合的流程,被严格执行了一年。
成果斐然:
人体需求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得到稳定充足供应;
猪群实现了种群自循环,年出栏肥猪达到28头的惊人成绩;
农田通过大豆固氮、猪粪还田,土地肥力得到有效保持甚至提升。
这正是李穗岁汇报库存时底气十足的根源——这是一套被验证成功的、可持续的生存模式所结出的硕果。
然而,相比食物组的“富裕”,王小磊汇报的技术组物资清单就显得有些“囊中羞涩”:
除开已投入养猪场光伏主系统的设备及必须保留的核心备用件未计入此清单,剩下的闲置可用物资:
200w太阳能板:5块;
各类蓄电池(铅酸\/锂电):10余个(状态不一);
从宾利车拆解下的可用零件\/线束:一批(价值待估)。
“虽然听上去数量少了些,但好在对照货单上的标价,还算值钱。”
王小磊总结道,“按照‘蚂蚁’的货单,一块100w的太阳能板就值75个罐头,一个汽车电瓶标价50个罐头。光是我们这些闲置的技术物资,支付那600罐头的军火款,绰绰有余。”
方牧听完双方汇报,沉吟片刻,做出了决策:“食物是我们的生存根本,其具体‘罐头’价值难以精确估算,且‘蚂蚁’的换算规则对我们不利。相比之下,技术物资的价值在货单上是明码标价的硬通货。”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我提议,首批交易,优先使用闲置的技术组件支付。我们的冰柜和山洞有能力储存更多食物以防万一,绝不能冒险用保命的粮食去换军火,除非万不得已。”
这个稳妥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最终,众人决定,就用太阳能板、蓄电池和汽车零件,去换取那两支92式手枪、200发子弹和两个消音器。
这笔交易,不仅关乎火力升级,更将是养猪场与外部神秘力量的第一次正式接触,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