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上,方牧向众人公布了测量的结果:“五米二十。”
大伯沉吟片刻,点点头:“嗯,这个深度应该够用了。我挖的时候明显感觉温度降了不少。再深,一是怕碰到硬岩层不好挖,二是怕影响后面储藏室的空间。我看行。”
大家都认同大伯的判断。
方父接着问道:“那储藏室挖多大?咱们心里得有个数,我和小池也好知道还得砍多少木头做支柱。”
话题立刻转向储藏室的规模。
饭桌上顿时分成了两派。
郑凡放下碗筷,声音洪亮:“好不容易挖一次,还费这么大劲,要我说就往大了挖!越大越好!省得以后东西多了又得返工,那多麻烦!”
方牧父亲则持反对意见,眉头紧锁:“不行!挖太大风险太高,万一塌了怎么办?够用就行,没必要冒那个险。再说,眼看天气一天天变热,时间可不等人。”
两边各执一词,争论了好一会儿。
这时,大伯默默拿出那个厚实的物资记录本,翻到某一页,指着上面的数字说:“都别争了。咱们算算账。四月底杀了三十四头猪,剔掉骨头和部分内脏,最后是:冻了1000斤猪瘦肉在两个冰柜里;2000斤肉做成了629斤猪肉干;还有些肥肉做成了900斤的腊肉;还熬了300斤猪油,存在饲料胶桶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这两个月,咱们主要吃冰柜里的冻肉,省着吃也消耗了四百斤。冰柜腾出空间后,就把200斤猪油和200斤腊肉塞进去了。现在外面挂着的,还剩700斤腊肉,也就是70块左右。
郑凡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插嘴:“大伯,您说这些数字,跟咱挖多大储藏室有啥关系啊?”
方牧却眼睛一亮,明白了大伯的用意:“我懂了!大伯的意思是,储藏室修多大,得看咱们现在有多少东西要存进去!不是拍脑袋随便决定的!对吧,大伯?”
大伯赞许地点点头:“对头!而且咱们心里得有数,这批猪肉,很可能是未来几年里最多的了。往后啊,只会越来越少。所以储藏室,够存这剩下的腊肉就行,没必要贪大。”
方牧追问:“那您看,这70块腊肉,需要多大的地方?”
大伯显然早有盘算,不假思索地回答:“按我以前搭熏肉棚子的经验,宽三米、长四米、高三米的地方足够了。顶上架上几根横梁,把肉挂起来,通风又省地方,还能远离地面。”
方牧立刻拿起纸笔,按照大伯说的尺寸飞快画了个简易的立体示意图,放在桌子中间。
大家凑过来仔细看,都觉得合理可行,一致同意了这个方案。
紧迫感也上来了——天气一天热过一天,再不把腊肉存进去,怕是要坏掉不少。
白池和方父在心里估算着后续需要的木料数量。
白池忽然想起什么,脸色微变,看向大伯:“等等!今天新挖的那段……加固了吗?”
大伯和郑凡同时一愣,这才猛然想起,下午只顾着挖深度,最后那段近三米的洞道,根本还没来得及加固!
两人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郑凡刚才还差点带汪玥进去!
尽管此时已是晚上七点多,外面漆黑一片,但想到未加固的山洞可能随时塌方,不仅前功尽弃,更可能造成伤亡。
方牧和白池当即决定:“不行,今晚必须加固好!打着手电也得干完!”
方牧父亲和李浩然立刻起身:“我们去把需要的木头按尺寸锯好!”两人拿起工具就走向堆木料的地方。
郑凡和大伯也想帮忙,被方牧拦住:“你们俩今天挖洞最辛苦,赶紧去休息。明天挖储藏室才是重头戏,全靠你们了!”
两人想想也是,便不再坚持,收拾碗筷准备早点休息。
灶房的女人们主动承担起今晚的值守任务。
考虑到明天一早大伯母要做早饭,便安排她带着张薇守上半夜(即七点到凌晨一点);方牧母亲和李穗岁则负责下半夜(即十二点到早晨七点)。
任务分配完毕,众人立刻分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