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调出原型机的结构图。画面放大到通信模块位置。这是上周才解决的部分,补丁已经封装完毕。
他的手指移到屏幕边缘,滑动查看物料清单。抗干扰屏蔽层的规格标注为“可选”。点击后弹出两个选项:基础版厚度0.5,增强版1.2。
差价一百三十六元。
他退出菜单,看到右下角时间显示23:17。服务器群的指示灯闪着蓝光,声音很轻。
林娜的消息进来。“所有材料已归档,等你确认接收。”
他回了个“收到”。
又坐了十分钟,陆轩起身去倒水。走廊灯光微亮,饮水机运作的声音清晰。回来时他顺手检查了门禁系统,状态正常。
坐下后,他打开王志远提交的附件。第一份是环境压力测试报告,附带一组波形图。第二份是模块升级方案,末尾写着一句话:“没有稳定的内核,所有功能都是临时拼凑。”
他关掉文件,点开张涛的文档。首页是一张用户画像:男性,45岁,小微企业主,每天使用设备两次,每次不超过十五分钟。后面跟着三页交互设计说明,强调“第一次开机就要能用”。
孙明的成本分析放在最后。表格列得很细,从原材料到包装运输都有明细。结论栏写着:“若采用全增强配置,毛利率将降至18%,低于盈亏平衡点。”
陆轩合上平板。他盯着原型机的数据流看了一会儿。传输速率保持在每秒1.2Gb,没有抖动。
他想起昨天说的“来得及”。那时候以为最难的已经过去。现在看,真正的难处才刚开始。
他重新打开工作本,在之前的三个词**
笔尖顿了一下,他又补了一句:**是我们做的,还是用户需要的?**
外面走廊传来脚步声,很快远去。应该是夜班人员巡检。
陆轩把笔放下。他调出通讯录,找到王志远的名字。对话框里还有未发送的消息草稿,是关于测试周期的问题。他删掉,重新输入:“你坚持的那些参数,有没有哪一项,是你自己作为用户也会在乎的?”
信息发出去,状态显示“已读”。
等了五分钟,对方没回复。
他转头看向监控屏幕。原型机的温度曲线微微上扬,仍在安全区间。
陆轩靠向椅背,闭眼两秒。再睁眼时,他点开日程系统,把明天的会议标记为“最高优先级”。
桌上的平板震动一下。林娜发来最新通知:所有成员已确认参会,资料上传进度98%。
他站起身,走到玻璃墙边。整个指挥区只有几个终端亮着。服务器的风扇声低而持续。
回到座位,他打开产品开发日志,在第1042条记录里输入:
“技术验证通过。进入完善阶段。团队首次出现方向分歧。暂未决议。明日继续。”
敲完最后一个字,他把日志保存。
屏幕暗下去一秒,又自动唤醒。原型机的状态图标仍然是绿色。
陆轩伸手按住电源键,没有关机。只是把亮度调低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