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刚下飞机就接到指令。她站在停机坪边上,风吹乱了头发。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马亮发来的消息:“当地政府内部会议纪要流出,称此次合作‘打破了外资难以本土化落地的困局’。”
她笑了笑,收起手机,快步走向接机车。
国内总部,赵宇正在检查下一阶段的部署计划。他发现,自从新项目启动以来,团队的工作节奏变了。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推进;不再是等待指令,而是预判需求。
孙明也注意到变化。财务报表上,那个曾经被标记为“高风险试水”的项目,如今现金流曲线已经开始上扬。虽然幅度不大,但趋势稳定。
陆轩没有参与这些细节讨论。他在日程表上圈出一个日期——三个月后,正是项目全面验收的时间节点。他提笔写下一个词:“立桩”。
当天晚上,他又看了一遍首周运营报告。翻到最后一页时,发现夹着一张便签纸,是林娜临走前留下的字条:“他们问我们为什么敢接这种没人做的项目。我说,因为我们不怕慢,只怕停。”
他把纸条轻轻折好,放进抽屉。
第二天一早,新一批模块代码上传成功。赵宇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仰光系统今日开启第二阶段压力测试,模拟万人并发场景。”
技术人员陆续上线,监控面板上的数据流开始跳动。绿色进度条稳步前进,未出现任何异常提示。
孙明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分析报告。“周边三国都在关注我们的进展。其中一国已经开始起草类似项目的招标预案。”
陆轩看着屏幕上的实时曲线,点了点头。“让他们看。看得越清楚,就越难下手。”
中午,林娜发来现场照片。一群当地工作人员正围着一台终端机操作,脸上带着笑容。背景墙上挂着双语标识牌,一边写着“数字政务服务平台”,另一边是樊星阁的标志。
陆轩放大图片,盯着那个标志看了很久。
下午三点,马亮传来更新情报:“原定下月启动招标的另一个城市,决定推迟进程,表示要参考我们的试点成果再做决策。”
赵宇听到消息后说了句:“我们现在不是在跟时间赛跑,是在定义节奏。”
陆轩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擦掉原来的字迹,重新写下三行字:
**别人退出的地方,我们进入。**
**别人嫌慢的事,我们坚持。**
**别人不敢碰的局,我们先落子。**
他放下笔,对屋里所有人说:“这不是突围,是拓荒。从今天起,谁再说黑帮只能靠拳头吃饭,就把这个项目甩在他脸上。”
没人回应,但每个人的神情都变了。
当晚十一点,陆轩仍在办公室。桌上摆着刚打印出的第二周预测模型。他看完最后一行数据,伸手关掉台灯。黑暗瞬间吞没房间,只有电脑屏幕还亮着,显示着不断跳动的在线用户数。
林娜推门进来,轻声说:“第二批人员名单最终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