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说我们多厉害。”她对摄制组交代,“只讲用了这台机器之后,生活少了哪些麻烦。”
马亮持续监控行业动态。他在《趋势简报》中新增一项“创新活跃度指数”,用以衡量团队内部的反馈密度。同时标记出两家境外公司,正试图模仿“反哺流程”概念,但缺乏真实运行数据支撑。
“空有想法,没有积累。”他在备注里写,“走不远。”
三天后的清晨,主控台前的数据再次刷新。
三地设备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共完成十九次自主微调,平均响应速度提升至0.22秒。其中一次仰光突发雷暴,系统在电压骤降前0.61秒启动保护机制,全程无人干预。
赵宇看着结果,忍不住说了句:“它真的在学。”
张涛补充:“而且越来越敢做决定。”
陆轩终于起身,走到副屏前,调出那名新人提交的除湿方案。图纸粗糙,但思路明确。他点击转发,附言只有一行字:“这个方向对,继续深挖。”
林娜收到邮件时正组织第二期培训。她当众读出这条回复,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孙明核算完本轮激励支出,发现总额未超预算。他在报表末尾写了一句:“良性循环初步形成。”
黄杰确认第二批轮岗人员已全部出发。他在日志里记下:每组配备问题清单,归队需提交解决报告。
杨芳看到第一段拍摄素材。画面里,仰光护士笑着说起某次深夜警报解除的过程:“我没动,它自己处理好了,比我还快。”
马亮更新了监控清单。他将那两家模仿者降为二级关注,转而盯紧某跨国企业近期的人事变动。
指挥中心内,键盘声不断,屏幕光影流转。
陆轩坐回主控台,手指轻点,将“反哺流程”的运行日志设为常驻窗口。他翻开工作日志,在最新一页写下:
“真正的升级,不在代码多先进,而在每一个普通人开始思考。”
他合上本子,目光重回主屏。
绿点依旧闪烁,数据脉冲有序流动。
赵宇忽然出声:“岘港设备刚刚自主调整了散热策略,环境湿度上升百分之八,它提前启动了风道清洁程序。”
张涛盯着日志记录:“没有触发任何预警,完全是基于过往经验做的判断。”
陆轩点点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
林娜这时走进来,手里拿着最新的用户反馈汇总。她停顿片刻,才开口:“达卡那位电工说,他已经半个月没进过机房了。”
陆轩没有回答,只是将岘港那条新记录放大。
屏幕上,一行参数正在自动修正。
风扇转速从三千二百下调至两千八百。
调整依据是过去六小时的温湿度变化模型。
执行时间:凌晨三点十七分。
操作者:系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