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城市灯火未熄,远处高楼上的广告牌正滚动播放着某家电品牌的宣传片。
“但我们也不能光等着别人来找我们。”他转身,“品牌这件事,不能再靠一次爆火撑十年。我们要做的是让‘樊星阁’这三个字,变成‘可靠’的代名词。”
林娜认真记下:“我可以启动‘用户故事存档计划’,把每一家使用单位的真实反馈整理成案例库,长期更新。”
“做。”陆轩同意,“但不要包装成新闻稿。就用原始记录,配上时间戳和签名。十年后回头看,这些才是真东西。”
孙明翻开预算表,犹豫了一下:“如果按您说的方向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机制和人才培训这两块,现有战略基金最多支撑八个月。要不要压缩其他开支?”
“不动一线资源。”陆轩果断回答,“减可以,但不能伤筋骨。展会支持、客户服务、情报监控这三条线必须保。其他的,你们列个优先级,下周给我调整方案。”
张涛点头:“我回去就和赵宇碰技术路线图,争取一个月内拿出迭代框架。”
“时间不要太紧。”陆轩提醒,“要做就做扎实。我不想要一个月出成果,我要的是五年后还能用的东西。”
赵宇深吸一口气:“明白了。这次不是为了打赢谁,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立得住。”
“正是如此。”陆轩看着他,“以前我们是为了活下来拼命跑。现在,得学会怎么稳稳地走。”
会议结束时,夜已深。其他人陆续离开,各自带着任务返回岗位。陆轩没有动,独自回到主控区,在个人终端上调出一份文档。
标题写着:《樊星阁十年发展白皮书(初稿)》。
光标停在第一章开头,
“从生存到标准,靠的从来不是一时锋芒,而是……”
他没继续写下去,只是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击,像是在数心跳。
赵宇留下整理会议纪要,翻到最后一段时停下笔,轻声念了一句:“真正的考验,是没人盯着我们的时候,能不能自己走稳。”
他合上笔记本,看了眼主屏——三地信号依旧平稳,数据流如常流动。
林娜在办公桌前修改培训大纲,把“应急处理”章节拆解成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标注了带教责任人。
张涛拨通东南亚三地联络人的电话,开始安排实地走访行程。
孙明重新核算资金分配,将原定一次性拨付的研发补贴改为季度评估发放。
黄杰打印出新的轮岗表,特意在每组搭配中加入一名新人,并附上培训周期说明。
杨芳联系合作媒体,提出制作一系列“行业背后的技术日常”专题,聚焦电力维护人员的工作场景。
马亮新增三条境外情报追踪线,重点监控资本并购后的渠道变动情况。
整个指挥中心仍在运转,没有欢呼,也没有停歇。键盘声低而有序,像一条不停奔流的河。
陆轩仍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的光标微微闪烁。
他抬起手,缓缓按下回车键。
文档页面向下翻动,新的一行文字浮现:
“**第一,建立规则的人,必须先守得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