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忽然出声:“我建议设置动态阈值。比如,某个账户平时月均流水五万,突然出现单笔二十万跨境转账,哪怕用途合规,也列入观察名单。系统不能只认规则,得学会‘感觉不对’。”
“就按这个思路调。”陆轩看着他,“把人的判断变成算法的直觉。我们要建的不只是系统,是一双能看穿伪装的眼睛。”
林娜将“异常阈值动态调整”写入预警组首期建设方案。页面保存瞬间,系统自动推送至所有核心成员终端。
赵宇重新打开数据接口协议,开始重构心跳包监测逻辑。他不再只盯着境外Ip的攻击频率,而是加入资金流、人员进出、合同变更等多重变量,试图在下一个“”启动前,捕捉到第一丝异常脉动。
黄杰拨通安防公司电话,要求提前交付十套虹膜识别门禁设备。对方回应最快七天到货。
“不行。”陆轩听见后直接接过电话,“三十六小时内必须到位。费用翻倍,运输走特急通道。告诉他们,这不是订单,是战备。”
电话挂断,黄杰迅速跟进物流协调。
胡军拿起对讲机,召集安保组骨干召开现场会。他带着两名队员直奔地下机房,开始检查现有监控盲区,并规划新增探头点位。
马亮坐在情报终端前,调出过去六个月全球基建项目的招标异常记录。他不再只关注已出事的案例,而是寻找那些“差点出事”却被忽略的蛛丝马迹。一条来自南美某港口项目的投标数据引起他的注意——中标公司注册仅两个月,却拥有三家国际认证资质,资金来源模糊,项目结束后迅速注销主体。
他将这条信息标记为“潜在渗透案例”,加入预警模型训练样本库。
陆轩站在主控台前,双手撑在台面,目光扫过不断滚动的数据流。他知道,这一轮建设不是修补漏洞,而是在重建规则。过去他们以为安全就是加固围墙,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威胁从来不从正面来。
“我们不能再靠反应活着。”他低声说,“要让敌人知道,他们每走一步,我们都看得见。”
赵宇调试完第一阶段数据接口,抬头问:“如果新系统误报频繁,干扰正常运营怎么办?”
“宁可十次虚惊,不错放一次。”陆轩答得干脆,“误报多了,就优化模型。但放过一次,就是灭顶之灾。我们已经输不起了。”
张涛补充:“可以设置分级响应。一级预警自动记录,二级人工核查,三级立即冻结相关权限。既保证效率,也不失警觉。”
“按这个做。”陆轩点头。
林娜将分级响应机制录入系统策略模块。页面提交瞬间,预警组后台开始自动抓取近三日所有异常合同变更记录。
大屏上的热力图再次刷新。法兰克福的红斑微微跳动,一条新的Ip地址悄然接入,停留十二秒后断开。系统自动记录其行为模式,并关联到此前被标记的资金账户。
马亮立即调出该Ip的历史活动轨迹,发现其曾在四十八小时前短暂连接过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服务器,而该公司曾在“-3”事件中出现过类似痕迹。
“有动静了。”他低声说。
陆轩走近屏幕,盯着那条短暂的连接记录。
“盯紧这三处,”他对马亮说,“任何动作,立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