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眼神渐亮:“如果以‘应急优先模式’为原型,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概念模型。收集十五家单位的操作流程,提取共性动作,设计最短路径。不需要马上开发,先做交互演示,看反馈。”
“不用等反馈。”陆轩说,“水务局已经申请试点。他们不是来试用的,是来赌改变的。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按下通讯键:“通知研究组,把所有单位的‘土办法’操作流程再梳理一遍,特别是那些没写进手册的应急习惯。比如,哪个单位习惯先打电话再录系统,哪个单位在断电时用纸笔接力调度——这些不是漏洞,是智慧。”
林娜记录指令,抬头问:“原型命名需要吗?”
陆轩停顿一秒。
“叫‘quickStart’。不追求最快,只保证第一步不会错。”
会议结束,核心成员陆续离开。陆轩独自站在主屏前,重新播放那段七秒迟疑的录像。他没有快进,也没有重复,只是看着调度员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一次,又一次。
林娜回来取文件时,发现陆轩正在战术板上修改“场景化”的定义。原来的“一键切换”被划去,改写为“无感过渡”。
她没说话,将一份新打印的报告放在桌上。封面写着:《project quickStart 初步设计框架》,附录一为“十五家单位应急操作习惯对照表”。
陆轩拿起笔,在附录页空白处写下:“真正的适配,不是让用户学会系统,而是让系统学会用户。”
他合上文件,抬头看向大屏。红点依旧分布在波哥大周边,但这一次,他不再只看到单位名称,而是看到了每一个操作台前的人——他们的手势、语速、焦虑与期待。
“林娜。”他忽然开口,“把‘应急优先模式’的三大特征写进立项书。”
“是。”
“第一,核心功能不超过三个按钮;第二,支持语音引导与本地术语替换;第三——”他顿了顿,“离线状态下,基础警报流转必须可完成。”
林娜快速记录。
“还有,”陆轩走到窗前,玻璃映出他挺拔的身影,“告诉张涛,原型设计必须基于真实操作流程,不是我们想象的‘简化’,而是他们实际需要的‘自然’。”
他转身,声音低沉却有力:“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技术门槛,而是消除使用恐惧。让每一个按下按钮的人,都相信——这系统,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林娜点头离开。作战室只剩他一人,主屏突然弹出新消息提示:南美需求研究组上传了最后一份归档资料,标题为《东区消防站手工调度日志复原记录》。
陆轩点击打开,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纸页扫描图,上面用粗笔写着:“火警一级——电话通知二队,灯亮,登记,完毕。”
没有系统,没有账号,没有复杂流程。
只有四个动作,清晰如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