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的汇报在寂静的办公室里落下最后一个音节,陆轩没有抬头,也没有回应。他盯着桌面那份加密文件,指尖轻轻划过“内部授权账户”几个字。三秒后,他合上终端,起身推门而出。
作战室的灯全亮着。赵宇站在主控台前核对数据流,林娜在角落整理宣传物料,孙明低头翻查合同条款。没人说话,空气像绷紧的钢索。
陆轩走到中央,按下通讯键:“技术组,汇报驻场进度。”
胡军的声音从扬声器传来,低沉而克制:“接口协议已部署七成,但对方技术团队连续三天未提交有效合并请求。日志显示,他们将80%时间用于架构理念讨论,实际开发停滞。”
赵宇立刻调出协作平台记录,眉头锁死。屏幕上,中方团队提交的模块更新被搁置在待确认区,外方标注的评审意见长达二十页,核心争议竟是数据封装层级是否符合“全球标准”。
“标准?”赵宇冷笑一声,“我们的标准是上线时间。”
陆轩没接话。他调出胡军团队过去72小时的工作日志,逐条查看。每日例会名为“协同推进”,实则变成单方面理念宣讲。更关键的是,就在昨夜凌晨两点,对方技术主管通过内部权限调取了我方全部接口行为模型——和马亮发现的日志异常发生在同一Ip段。
“这不是合作,是渗透。”赵宇声音压低。
“也不是对抗。”陆轩终于开口,“是错轨。他们想建一座理论完美的桥,我们只想让车先通过去。”
他转身走向白板,写下“最小可行协同单元”七个字,圈住“可行”二字:“暂停所有接口开发,48小时内,双方各自提交能在24小时内完成联调的最小功能模块。不谈架构,不谈未来,只看能不能跑通第一行指令。”
命令下达后,作战室陷入短暂沉默。技术组的反馈很快传来:中方方案已备妥,可在六小时内完成部署;外方则要求延长评估周期,理由是“需确保底层一致性”。
陆轩盯着屏幕角落那行小字——“他们不理解‘快速验证’的意义”——没说话,只将文件归档至“q3-0846-β”。
两小时后,市场组的消息击碎了短暂的平静。
林娜快步走进作战室,手里捏着平板,脸色发白:“首场发布会,崩了。”
大屏切换至现场画面。原定容纳三百人的会展中心,到场不足百人。主舞台背景板上,动态图腾缓缓旋转,本意是象征“东西方技术融合”,却被当地媒体解读为对原住民神圣符号的篡改。社交平台上,“文化掠夺”“傲慢入侵”等词条迅速发酵,合作方官网评论区被抗议刷屏。
“我们撤了所有物料,启用了备用方案。”林娜语速极快,“但观众已经离场。现场采访中,有记者直接质问:‘你们凭什么定义我们的传统?’”
孙明猛地抬头:“他们事先没做文化审查?”
“做了。”林娜声音微颤,“但外方坚持使用全球统一视觉系统,认为‘品牌一致性高于地域差异’。”
赵宇一拳砸在桌上:“一致性?他们把我们推上火堆,自己躲在后面看风向!”
争论瞬间炸开。有人主张立即终止合作,有人建议追责外方违约,财务组提出冻结后续资金注入。声音越拔越高,像一场即将失控的风暴。
陆轩始终站着,背对大屏,面朝白板。直到喧哗达到顶点,他才转身,按下播放键。
没有解释,没有训斥。屏幕上,是技术组在异国办公室通宵调试的画面,是胡军盯着对方反复修改接口参数的侧脸;紧接着切换到发布会现场,林娜在冷清的会场中收起最后一张海报,背影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