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走到沙盘前,凝视宁平厂区那面依旧压在底下的红旗。他伸手,将旗角再压深半分,确保稳固。
“稳定不是终点。”他说,“是跳板。我们站得越稳,跳得就越远。”
次日清晨,第一份汇总的需求记录送达作战室。
林娜快速整理,将重复出现的关键词标注出来:“操作太复杂”“老人不会用”“孩子乱按”“半夜没人管”“希望自动调”……
她正准备归档,忽然注意到一份被退回的反馈表。背面用铅笔潦草写着一行字,字迹模糊,像是随手涂鸦:
“要是能自动知道我家几口人,调温度就更好了。”
她盯着那句话,许久未动。
最终,她拿起荧光笔,将整行字涂亮,贴在白板“潜在需求”区域的角落。旁边,是陆轩留下的那个红圈问号。
张涛走进来,看到那句话,眉头一皱,随即舒展。
“自动识别家庭成员数量?”他低声自语,“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如果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还谈什么突破?”
他转身走向办公区,拿起内线电话:“通知技术组,今天下午两点,开一场非例行会议。议题:未来三年,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李刚路过白板,目光扫过那行荧光笔标注的字迹,又看向陆轩办公室的方向。他没说话,只是转身走向训练区,召集运维员开了一场临时短会。
“从今天起,你们多做一件事。”他说,“服务完,别急着走。坐下来,陪用户聊五分钟。聊孩子,聊老人,聊他们觉得不方便的地方。记下来,交上去。”
一名年轻运维员问:“要是他们说的都是小事呢?”
李刚看着他,声音低沉却坚定:“在我们能解决之前,所有事都是小事。可一旦我们解决了,它就是大事。”
傍晚,陆轩独自回到办公室。桌上的《社区手册》已被收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叠崭新的“需求记录卡”样本。他抽出一张,翻来覆去地看着。
空白。
没有问题,没有答案,只有等待被填满的格子。
他拿起笔,在第一行写下:“用户不会提需求,只会提困扰。”
笔尖停顿,又补上一句:“真正的突破,不在对手的弱点,而在用户的沉默里。”
他合上卡片,放入抽屉。窗外,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宁平方向的工地依旧亮着塔吊灯,像一把竖立的刀,割开夜幕。
他知道,这一战,没有对手。
但正因为没有对手,才最难。
第二天上午,用户洞察小组召开首次例会。张涛主持,林娜汇报初步数据,马亮补充情报动向,孙明从财务角度评估调研成本。
讨论正进行中,林娜忽然抬头。
“刚收到宁平服务站的紧急反馈。”她说,“一名运维员在完成空调检修后,用户主动提出一个想法——能不能让机器记住每个家庭成员的习惯?比如老人怕冷,孩子怕热,回家时自动调节。”
会议室瞬间安静。
张涛猛地抬头:“这个想法……和昨天那张被涂亮的留言,几乎一模一样。”
陆轩坐在主位,没有说话。他缓缓拉开抽屉,取出那张空白记录卡,指尖轻轻抚过纸面。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被推开,林娜快步走进,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的文件。
“这是今天凌晨收集的全部反馈。”她将文件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行,“又有三个用户提到类似需求——‘要是空调能自己懂人就好了’。”
陆轩低头看去。
那行字下,还有一句手写补充,墨迹未干:
“我们不怕贵,就怕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