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以触发崩溃,但足以让调度模块产生误判。
“时钟不同步。”马亮说,“不是软件问题,是硬件时基在漂移。”
张涛翻出自己贴身口袋里的日志残页,上面写着:“时序错位?→查时间戳同步机制”。他盯着那行字,忽然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代码,而在机器本身。
陆轩走到服务器阵列前,伸手触摸机箱外壳。温度正常,风扇运转平稳。他俯身查看主控板电源接口,发现接地线有轻微松动。他没说话,直起身,对黄杰说:“查所有服务器的时钟源,从物理层开始。一台一台查。”
黄杰立刻行动。他拆开第一台机箱侧板,接入手持检测仪。主板oS电池电压正常,但时钟晶振频率显示有微小波动。他记录下编号,继续下一台。
张涛回到终端,重新计算分时窗口。他将协议验证窗口从整点调整为每小时第5分,避开AI调度的高峰负载期。脚本重载,系统再次启动。
这一次,运行至第50分钟,仍未出现异常。
孙明松了口气:“或许,能撑到演示。”
陆轩没回应。他站在战术板前,盯着“稳如地基”四个字,突然问:“我们建高楼,地基是混凝土,还是沙?”
没人回答。
“如果地基是沙,再漂亮的楼,风一吹就倒。”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不是修墙,是打地基。谁敢说这地基已经稳了?”
张涛低头:“还没。”
“那就继续查。”陆轩说,“一台不漏,一根线不放。宁可推迟演示,也不能让兄弟们拿信誉去赌。”
林娜记录下指令,同步更新排查进度表。她将“服务器时钟源检测”列为最高优先级,分配给黄杰与赵宇双人复核。
胡军站在门边,手按在服务器阵列的物理锁上。他没说话,但眼神扫过每一台机器,像在守护沉睡的猛兽。
凌晨七点四十分,黄杰在第五台服务器上发现异常——时钟晶振的供电回路存在微小电压波动,源于电源模块的老化电容。他立即更换备用件,重新校准频率。
八点零三分,马亮在监控终端上看到,系统运行曲线在第41分钟处再次出现微小锯齿。幅度比上次更小,但趋势一致。
“不是偶然。”他说,“是累积漂移。”
张涛调出所有服务器的时钟偏差数据,发现偏差方向一致,且随运行时间呈线性增长。
“我们的时间,正在慢慢走偏。”他说。
陆轩走到终端前,看着那条微小的锯齿波形。他没下令停机,也没批准演示。他只说了一句:“找一台不受电网干扰的时钟。”
张涛抬头:“你是说……原子钟?GpS授时?”
“我说的是——”陆轩盯着屏幕,“能让我们的时间,重新对准世界的时间。”
他转身,走向指挥室角落的备用电源柜。柜门打开,里面除了一排蓄电池,还藏着一台老旧的短波接收器——这是樊星阁早期用于跨境通信的设备,多年未用。
陆轩接通电源,天线缓缓升起,指向高空。
接收器屏幕亮起,开始搜索可用信号。几秒后,一条微弱的时间同步信号被捕获——来自某颗静止轨道卫星的广播时帧。
“试试它。”陆轩说,“用它做主时钟源,隔离所有内部晶振。”
张涛立刻行动。他断开所有服务器的本地时钟输入,接入短波接收器的同步输出。系统重新启动。
这一次,时间,终于对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