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环视全场:“现在,散会。”
会议结束,走廊灯光依旧笔直。李刚快步走出,肩背紧绷。几名老成员跟在他身后,低声议论。胡军靠在消防通道口,正低头检查巡逻记录,却听见不远处两名工程师的争执。
“他们大学生瞧不起我们土路子,觉得我们不懂技术。”
“要不是陆哥带着,你们早被扫地出门了,还轮得到你在这谈标准?”
胡军没有出声,只是将这段对话记在心里。他抬头看了眼技术中心的灯光,转身走向安保室,调出所有工程师的排班表与家属信息,默默标注了几处需要加强保护的节点。
与此同时,林娜已回到文控室。她打开电子问卷系统,调用黄杰的后勤组协助分发,确保每人独立提交,避免相互影响。表格设计简洁:三项核心指标,每项需附具体数据或案例支撑,不得空谈理念。
她刚发送完毕,张涛推门进来,将一份文件夹放在她桌上。“我的意见。”他语气平静,“顺便,有张图,你看看要不要一起归档。”
林娜翻开,是一张手绘的系统架构草图,线条清晰,标注细致。核心处写着“混合模式可行性路径”,下方批注:“可拆解核心模块做桥接,保留操作逻辑,兼容外部协议。”
她心头一震,抬头看向张涛。后者只点头:“别声张,先收着。”
夜渐深,技术中心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唯有财务分析终端仍亮着。孙明坐在屏幕前,反复核对两套方案的成本模型。完全采用德方标准,初期投入低,培训快,但三年内维护费用逐年攀升。而保留自主体系,虽需额外开发接口,但长期稳定性强,运维成本可控。
他调出对比曲线,发现一个关键数据:若全面接轨,三年总维护成本将反超自主体系47%。他盯着数字良久,最终在报告末尾加了一句备注:“短期省力,长期负累。”
凌晨一点,林娜仍在整理反馈。十一份意见已全部收回,她按“技术可行性”“团队适应性”“长期成本”三轴分类建模。初步结果显示,78%成员倾向“部分保留+局部改造”。有人写道:“可以改,但不能丢掉我们的根。”也有人提出:“标准可以接轨,但决策权必须在我们手里。”
她将所有材料归档,单独抽出张涛那张手绘图,放入加密文件夹,命名“bridge-01”。随后,她打印出汇总摘要,放在陆轩办公室门口的专用文件盒中。
清晨六点,陆轩准时推门而入。他没有立即查看文件,而是站在窗前,看着楼下技术中心的入口。第一批工程师陆续抵达,刷卡、安检、进入,动作熟练,无人交谈。他知道,昨夜的争论已在团队中留下裂痕,但尚未撕裂。
他走进办公室,拿起那份摘要,一页页翻过。赵宇的坚持,李刚的愤怒,张涛的隐思,孙明的测算,林娜的归类——所有声音,都被收束于纸面。
他翻开最后一页,看到那句“78%成员支持部分保留+局部改造”,目光停顿片刻。又看到孙明附注的“维护成本反超47%”,眉头微动。
他放下文件,提笔在空白纸上写下三个字:稳、改、守。
刚写完,对讲机响起。林娜的声音传来:“张涛发现德方最新上传的协议文档中,有一处权限调用层级异常,疑似试图获取后台操作日志读取权。”
陆轩放下笔,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