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赵宇答得干脆,“我们不赶,但不停。每一步都留下痕迹,每一处都可追溯。”
陆轩点头,走向监控大屏。屏幕上,两条数据流并行推进,一条来自德方方案,一条来自樊星阁优化模型。前者波动剧烈,后者平稳上升。
“让他们看看。”陆轩说,“什么叫真正的效率。”
次日清晨,张涛收到德方邮件,称首次专班会议“富有成效”,并提议加快后续对接节奏。张涛冷笑,将邮件转发给陆轩,附言:“他们开始急了。”
陆轩回信只有一句:“让他们更急一点。但别断线。”
中午,专项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德方代表提出,希望中方尽快提交系统核心模块的调用接口,以便“全面评估兼容性”。
张涛当场拒绝:“接口可以提供,但仅限非核心模块。主控逻辑不在本次开放范围内。”
“这会影响整体评估进度。”对方语气微沉。
“影响进度的是不兼容的标准,不是我们的谨慎。”张涛翻开记录本,“过去四十八小时,我们发现了十七处协议冲突,其中五处可能导致数据泄露。你们的‘全面评估’,是不是也包括这些风险?”
对方语塞。
会议不欢而散。走出会议室,张涛对赵宇说:“他们想摸底。”
“那就让他们摸到冰。”赵宇冷笑,“我们给的每一份数据,都是经过‘消毒’的。想挖根子?门都没有。”
夜深,技术中心灯火未熄。工程师们仍在梳理协议差异,标注风险点。赵宇站在大屏前,看着两条数据流的对比曲线,越拉越大。
陆轩悄然走进,没说话,只是站在他身旁。半晌,他开口:“进度如何?”
“第一阶段评估完成。”赵宇指着屏幕,“我们的问题清单有三十七项,他们的回应率不足六成。更关键的是——”他调出一份日志,“他们三次试图远程调取我们未开放的模块日志,被防火墙自动拦截。”
陆轩眼神一冷:“留痕了吗?”
“每一笔都记着。”
“好。”陆轩点头,“明天专班会议,把拦截记录放上去。不质问,只展示。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糊弄的。”
赵宇应声,转身去准备材料。陆轩站在原地,目光落在大屏上那条平稳上升的数据流。它不像德方的曲线那样跳跃张扬,却始终坚定,一步不退。
他知道,这场较量,从来不是谁嗓门大谁赢。而是谁更能扛,谁更清醒,谁能在风暴中守住自己的轴心。
第二天上午,专班会议再度召开。张涛将拦截日志调出,平静展示:“这是过去二十四小时的系统交互记录。三次未授权访问请求,来源为贵方测试Ip。我们已按协议规则自动阻断,并保留追溯权。”
德方代表脸色微变,辩称“可能是测试环境误触”。
“误触可以理解。”张涛合上电脑,“但我们不接受第二次。”
会议提前结束。德方代表匆匆离去,背影不再从容。
陆轩在办公室收到汇报,只说了一句:“继续推进适配,但防线不降。”
傍晚,赵宇将最新评估简报送至陆轩案前。陆轩翻开,逐页审阅。当他看到“加密协议风险等级:高”一行时,手指在纸面停顿了一瞬。
他抬头,对门外说:“通知马亮,查一下这个协议版本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它出现在哪些‘合作项目’中。”
话音未落,林娜推门进来,递上一份新日程:“施耐德方面来电,希望提前召开联合审计会议,时间定在三天后。”
陆轩接过日程表,目光落在日期上。
他没有画线,也没有写“等”。
只是提起笔,在会议栏下方,重重划下一道竖线,像一堵墙,横在谈判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