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按下广播键的余音尚未散去,指挥台前的技术团队已迅速转入发布倒计时准备。全球线上发布会的接入通道在三小时内完成调试,来自东南亚、欧洲、北美等二十多个区域的合作分销商陆续登录系统,等待那场被预告为“重新定义标准”的技术展示。
张涛站在主控屏侧,手指轻点,将“极光”系统的实测数据流同步导入演示模板。全息投影缓缓升起,三维模型在空中展开,清晰呈现系统在极端负载下的稳定运行轨迹。陆轩立于前方,目光沉稳,声音穿透每一个接入端口:“这不是一次升级,而是一次颠覆。我们不再追赶标准,我们就是标准。”
发布会持续四十七分钟。结束时,后台数据显示全球观看人数突破八万,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瞬间攀升至热搜榜首。首批订单请求在发布会结束十五分钟内涌入,东南亚三个分销区的预购配额迅速告罄。
然而,这份热度并未持续太久。
三天后,孙明将一份区域销售分析报告递到陆轩案前。数据曲线在首日冲高后迅速回落,北美区销售额较预期低百分之三十八,西欧部分城市甚至出现零成交。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竞争对手在同一时间段内发布了功能高度相似的产品,其中两家直接打出“同级性能,半价交付”的宣传口号。
陆轩翻阅报告,指尖在几组对比参数上停顿。对方产品虽未采用量子协处理器架构,但在基础运算模块和散热设计上做了针对性优化,成本压缩明显。价格优势叠加本地化服务网络,迅速抢占了中端市场。
“他们反应很快。”张涛站在一旁,语气凝重,“有人提前拿到了风声。”
“不是风声。”陆轩合上文件,“是标准本身逼他们动了。我们亮出底牌,他们只能跟牌,甚至出老本。”
胡军从外区巡检归来,带回来一份市场反馈记录。某分销商提到,客户在对比测试中认为樊星阁系统“性能过剩”,而对手产品“够用且便宜”。另一条备注写道:“有客户问,多花三倍的钱,真的能多赚三倍的利润吗?”
会议室里,气氛渐沉。
陆轩起身,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技术、财务、后勤、市场四方负责人悉数到场。他没有开场定调,而是让每个人先陈述所辖领域的现状。
技术组坚持认为产品无可挑剔,七十二小时检验已证明其稳定性与效率远超行业极限。“客户不懂技术,不代表我们可以降低标准。”一名工程师直言。
财务组则提出警示:当前定价策略基于研发成本与长期收益模型,但市场更关注即时投入产出比。若不调整,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后勤组汇报了交付压力:首批订单中,有七成客户要求在四十五天内完成部署,而现有供应链仅能保障五成需求。若强行提速,可能影响安装质量。
市场组带来更直接的消息:南美卡洛斯势力已联合三家本地企业,推出捆绑式服务套餐,承诺“一年内免费维护、故障包换”,明摆着冲着樊星阁的高端定价而来。
争论在会议室蔓延。有人主张降价迎战,有人坚持技术壁垒不可妥协,还有人建议暂缓扩张,先巩固已有市场。
陆轩始终未语。他听着每一句话,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个人的脸。直到争论渐歇,他才开口:“我们不是在卖机器,我们在卖未来。但未来,不能只靠我们自己相信。”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墙前,调出一张全球市场分布图。“敌人不是突然出现的。他们一直在等,等我们把路铺好,然后抄近道,抢客户,分蛋糕。这不可耻,这是规则。可耻的是,我们以为领先一步,就能高枕无忧。”
他转身,声音低而有力:“技术领先,不代表市场胜利。客户要的不是最强的系统,而是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我们给了他们一把神兵,却没问他们是不是战士。”
会议室陷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