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冷笑:“用劣质工程破坏市场秩序,逼我们被动降价,再借质量问题抹黑我们。老套路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远处培训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焊枪的光点在夜色中闪烁,像一片未眠的星河。他知道,那些光点背后,是一个个从零开始的普通人,正在用双手改变命运。而此刻,他们依赖的系统,却因为一个技术死结,随时可能停摆。
“不能输。”他低声说,“不只是输在一个模块上,是输在信念上。”
回到指挥台,他按下通讯键:“张涛,加一条筛选标准——优先考虑有过军用或航天背景的技术团队。那种能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的系统,才是我们需要的。”
挂断后,他又转向赵宇:“联系的时候,不要提‘求助’,就说我们有一个高难度项目正在招标技术协作,要求对方提供过往案例的详细说明,特别是失败案例的复盘报告。我要看的,不是他们成功过多少次,而是他们怎么从失败里爬出来。”
赵宇眼神一亮:“懂了。真正的强者,不怕暴露伤口。”
两天后,名单出炉。
五家机构中,有一家格外引人注目——北方某研究所,曾参与某型高能装备的热管理系统研发,三年前因保密原因整体转入地下运作,公开信息极少。但张涛通过一位旧识辗转拿到一份内部简报,其中提到该团队曾用非对称散热结构解决过类似过热问题,且方案已通过实测验证。
“问题是,”张涛摊开资料,“我们找不到对接人。所有公开渠道都查不到联系方式,只知道他们的代号是‘极光’。”
陆轩盯着那份简报,目光落在一张模糊的结构图上。图中一条弯曲的导流槽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形状,竟与他们当前系统中最难处理的热流路径惊人相似。
“不是找不到。”他缓缓说道,“是他们不想被找到。但既然我们手里有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难题,那就不是求,是交换。”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然后递给张涛:“拟一份技术悬赏公告,不提机构名称,只描述问题特征,附上部分非核心参数。发布在几个专业论坛的加密区,标题就叫:‘谁能解开第七阶段的热控死局?’”
“你要钓鱼?”赵宇问。
“不是钓。”陆轩合上文件,“是亮剑。真正的高手,见不得难题被埋没。只要他们还在做这一行,就一定会出现。”
命令下达,行动迅速展开。张涛连夜整理技术文档,剥离敏感信息,保留足够吸引力的关键参数。赵宇则联系了几个可信的行业节点,确保消息能精准投递到相关技术圈层。
当晚,公告发出。
陆轩回到办公室,桌上那叠测试报告依旧摊开着。他翻开最后一页,上面是技术团队最后一次失败的记录。在“失败原因”一栏,写着:“热流分布不均,无法建立动态平衡。”
他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一行字:“动态平衡,不在结构,而在控制逻辑。”
写完,他合上报告,抬头看向墙上那幅世界地图。东南亚的标记依旧醒目,但他的目光,已悄然移向北方——那片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曾孕育过最严酷环境下的技术奇迹。
就在这时,桌上的加密终端突然亮起一道蓝光。
一条信息跳了出来,没有署名,只有一串坐标和一句话:
“你描述的问题,我们三年前遇到过。想谈,就按这个位置来。别带多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