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项目的成功在于进度。”他等视频结束,才开口,“但真正的成功,是我们在停工三天后,依然能把成本压在预算内;是在地质异常时,用创新方案替代原设计;是在居民阻挠后,把对立者变成建设者。”
他调出数据图:地基误差控制在±3毫米,低于行业标准;管网压力测试通过率100%;人工效率逐日回升,第七天超计划2%。
“技术可以学,资金可以筹,但体系,是打不垮的。”他指向ppt上的三大成果,“柔性接头已写入《标准化手册》;成本模型实现动态监控;人事与财务系统闭环运行——这不是一次胜利,是模式成型。”
国际代表眉头微动,低声交流几句。其中一人问:“你们如何保证这种模式能复制到其他地区?”
陆轩不答,反问:“知道昨晚发生了什么吗?三辆运输车深夜滞留,GpS屏蔽,车牌遮挡。我们查了七小时,发现是供应商私自调车,未报备。”
他顿了顿:“问题不大,但暴露了管理盲区。我们没罚人,而是把这件事写进汇报材料——因为真正的体系,不是不出错,而是容错、纠错、防错。”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公司高层翻开笔记,问道:“后续需要什么支持?”
陆轩看向ppt末页,那片空白区域赫然在目。他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调出一张新图——樊星阁绿色工程标准化体系架构图,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目前一切可控。”他语气平静,“但我们想走得更远。这个模式,不只是为了一个电站,而是为了证明——中国团队,能输出世界级的工程管理标准。”
他停顿片刻,终于开口:“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钱,而是更大的信任。让我们把这套体系,带到下一个项目,下一座城市,下一个国家。”
话音落下,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随后,国际代表站起身,伸出手:“下次汇报,我们的cEo会亲自来听。”
陆轩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回到办公室。桌上摆着一份新打印的汇报材料,封面干净,标题清晰。他翻开最后一页,那片“后续支持需求”的空白依旧未填。
林娜推门进来,递上一份文件:“宏远公司负责人刚签了整改书,承认受‘上级催货’压力私自调车。我查了通话记录,对方提到一个名字——陈龙。”
陆轩盯着那个名字,没有惊讶,也没有愤怒。他抽出笔,在空白处写下第一个词:供应链审计。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窗外,工地的塔吊缓缓转动,吊臂指向远方。一辆水泥罐车驶入东门,车牌清晰,GpS信号稳定。
陆轩合上文件,起身走向窗边。工人们正列队进入施工区,安全帽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李建国站在焊接平台旁,手持焊枪,弧光再次亮起。
就在这时,对讲机响起。
“陆哥,西门岗发现一辆皮卡,车斗盖着帆布,司机拒绝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