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缓缓开口:“条件?”
“第一,数据全开放;第二,现场配合我们改造;第三,项目成果,双方共享知识产权。”
陆轩站起身,伸出手:“成交。”
——
三天后,云启科技专家团队入驻研发中心。
林远带着五人小组,直奔工地现场。他们不看报告,不听汇报,只做一件事——蹲点观察。
他们在泵车周围布设临时传感器,记录每一次启动、每一次负载变化、每一次工人操作对信号的干扰。他们甚至让工人故意制造干扰源:对讲机靠近设备、电焊机启动、重型车辆经过。
晚上八点,会议室灯火通明。
林远将一组数据投在屏幕上:左侧是樊星阁原有系统的采样曲线,杂乱如心电图;右侧是他们用新方案采集的数据,虽仍有波动,但主频清晰可辨。
“看到了吗?”林远指着图,“你们在试图‘净化’噪声,而我们选择‘理解’噪声。真正的智能,不是在无菌室里长大的,是在泥地里打过滚的。”
李刚盯着屏幕,忽然开口:“那……算法呢?”
林远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小模型,快迭代。
“我们不用大模型,用轻量级卷积网络+时序注意力机制。训练数据不要两千组,只要两百组高质量样本。先让它学会‘认人’,再教它‘预判’。”
张涛忍不住问:“可这样的模型,泛化能力会不会太差?”
“差?”林远笑了,“等它能在泵车上准确预测三次以上负载峰值,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陆轩坐在角落,一直没说话。他看着林远在白板前挥动手臂,看着樊星阁团队成员从最初的怀疑,到渐渐凑近屏幕,低声讨论参数设置,他知道——这扇门,终于被推开了。
——
一周后,第一版轻量模型上线测试。
凌晨两点,主控室。
屏幕上的曲线终于不再疯狂跳动。当泵车第三次启动时,系统提前12秒发出预警:“负载即将进入峰值区间,建议调整供油速率。”
赵宇盯着数据,声音发颤:“误差……只有3.7%。”
李刚猛地一拍桌子:“成了!”
张涛冲到服务器前,确认日志无误,转身看向陆轩:“我们……真的走出来了?”
陆轩没有笑,也没有激动。他走到窗前,望着楼下工地。夜色中,泵车的红色警示灯缓缓旋转,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他轻声道:“不是走出来了。是有人伸了手,把我们从坑里拉了上来。”
林娜走进来,递上一份文件:“林远团队提交了下一阶段计划,建议更换二十台核心传感器,成本预估增加一百二十万。”
孙明皱眉:“预算能扛,但采购周期……”
“批。”陆轩打断他,“告诉林远,要什么给什么。我们不差这点钱,差的是时间。”
他转身,目光扫过众人:“从今天起,这不是‘我们的项目’,是‘我们的战场’。有人愿意跟我们一起打仗,我们就得让人家有枪有弹,有胜算。”
李刚握紧拳头:“我带人去工地,配合他们做设备改造。”
赵宇点头:“我重新规划训练流程,配合新模型迭代。”
张涛翻开笔记本:“我整理所有历史数据,按新标准分类标注。”
林远站在门口,听着这一切,默默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
他原本只是来完成一次技术支援。
可此刻,他感受到的,是一支队伍从泥泞中爬起时,那种不认命的狠劲。
他戴上眼镜,走进会议室,将一份新的算法文档丢在桌上。
“既然你们不怕砸钱,那我也不怕费电。”他声音低沉,“明天开始,我们上强化学习。让系统自己试错,自己进化。三个月内,我要它学会——在风暴中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