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周总,您觉得,是守住一道墙安全,还是跨过一道墙,一起建一座城更值得?”
周正抬头,与他对视良久,终于展颜:“陆总,你这话说得……有点意思。”
两人深入探讨,从研发方向到组织架构,从资金投入到知识产权分配。陆轩条理清晰,既不卑不亢,又处处为对方考量。他提出设立双主任制,双方各派一名负责人;设立独立预算账户,专款专用;建立月度技术联席会,确保沟通畅通。
“利益分配上,”陆轩最后道,“我们按投入比例共享专利收益。若项目落地产生超额利润,再按贡献度二次分配。公平透明,不留隐患。”
周正终于点头:“好。我回去就向董事会汇报。若无意外,一个月内,我们可以启动筹备。”
陆轩起身,伸出手:“合作不止于合同,更在于共识。这一拳,我们打出去,就别再收回。”
一周后,联合研发中心筹备小组正式成立。
筹备会上,双方代表围坐长桌。陆轩代表樊星阁,周正亲自挂帅启明团队。会议议程三项:人员调配、场地选址、设备清单。
“人员方面,”启明技术副总徐峰开口,“我们初步拟了十人名单,涵盖自动化、结构设计、能源管理。但核心算法团队,只能派两名外围工程师参与,核心成员暂不便介入。”
陆轩眉头微动,但未动声色:“理解。但我们这边,将派出赵宇牵头,配齐土建、机电、bI建模团队。若贵方能开放部分算法接口,我们可在模拟调试环节大幅提速。”
徐峰略显犹豫:“这需要集团特批,流程较长。”
“那我们先从可共享的部分做起。”陆轩转向场地议题,“我建议,研发中心设在新厂东侧,独立院落,两百米步行可达施工区,便于实地验证。水电、网络、安防,我们一周内完成配套。”
孙明补充:“场地改造预算已列,十日内可交付使用。”
设备清单讨论至中途,启明采购主管提出:“高精度激光校准仪、三维扫描仪等设备,单价超百万,建议先租赁,后期视使用频率再决定采购。”
陆轩当即回应:“不租。我们直接采购两套,一套用于研发,一套用于现场。设备是根基,不能打折扣。”
会议渐入佳境,各方表态积极。就在即将达成一致时,徐峰忽然道:“人员调配上,还有一个问题——若后期研发成果涉及重大突破,人员流动如何管控?我们担心,技术外泄风险。”
陆轩抬眼,正色道:“研发中心内所有人员,签署双向保密协议。设立独立服务器,数据分级权限管理。若有人违规,双方共同追责。技术是活的,人也是活的,堵不如疏,关键在机制。”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六个字:共研、共担、共享。
“我们不是在建一个实验室,而是在种一棵树。根在双方,枝叶向未来。只要根扎得深,风吹不倒,雨打不垮。”
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
周正缓缓点头:“好。就按这个方向,细化方案。下周五,我们开第二次筹备会。”
散会后,阳光斜照进走廊。陆轩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正在重新浇筑的基坑,混凝土泵车的臂架缓缓摆动,像一只巨手,将未来一寸寸夯实。
赵宇走来,低声问:“他们只派外围工程师,怎么办?”
陆轩目光未移:“先让他们进来。门开了,光就会照进去。”
他转身,大步走向电梯。
筹备小组的会议纪要尚未打印完毕,纸张在打印机内缓缓吐出,最后一行字清晰可见:“核心技术人员名单待定,需双方进一步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