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数据室的服务器日志自动更新。那封未被触碰的加密邮件,在第三日凌晨两点十七分,附件的加密层级悄然降低一级。系统记录显示,访问路径仍经多重跳转,但最后一次节点停留时间延长了四秒——像是有人在观察,也在评估。
张涛调出日志对比图,眉头紧锁。他本想上报,却想起陆轩的命令。他最终只是在日志末尾加了一行备注:“异常访问频率提升37%,建议维持静默监控。”
而此时,林娜正坐在科技园区的会议室里,翻阅今日收集的简历。她抽出一张,照片上的年轻人戴着眼镜,神情沉静。简历显示,他来自京都大学材料系,研究方向为高温超导材料,导师一栏赫然写着那个名字。家庭情况一栏,写着“单亲,经济资助中”。
她在备注栏写下一行字:“A级优先接触对象,建议从生活援助切入。”
夜色渐深,总部大楼多数灯火已熄。陆轩独自留在办公室,翻开一本旧相册——那是他们还在校园时的合影。十五岁的李刚站在最前排,拳头紧握,笑容张扬;张涛戴着眼镜,手里抱着一摞书;他自己站在人群中央,校服袖口还沾着那天打架时蹭上的灰。
他合上相册,打开电脑,调出“人才储备库”的总进度表。双轨计划的进度条已开始缓慢爬升:外部招聘完成度21%,内部研修班首日出勤率93%,国际联络通道建立中。
他点开京都大学合作意向书的草稿,在落款处签下电子印章。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每一盏光,都像一个未被点亮的名字。
张涛回到数据室,再次打开那封邮件。附件的图标比昨日清晰了些,像是冰层下逐渐浮现的暗流。他没有点击,只是将显示器转向墙角的监控探头,仿佛在说:你看清楚了,我们也看得见你。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楼下,新一批实习生正列队进入生活区,胸前挂着崭新的工牌,脚步整齐。远处,培训中心的灯还亮着,李刚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正低头翻看那本《项目管理导论》,笔尖在纸上缓缓移动。
陆轩站在办公室窗前,手中握着一杯冷掉的茶。他没有喝,只是任由杯壁的凉意渗入掌心。手机震动,是林娜发来的消息:“京都大学目标人选已标记,静待接触时机。”
他回复:“不急。棋子落下去,要等对手先动。”
然后他打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人才之争,不在薪资高低,而在未来归属。谁能给明天,谁就赢了今天。”
数据室的服务器指示灯微微闪烁,那封邮件的访问记录再次更新。Ip地址仍在跳转,但这一次,路径中出现了一个未曾记录的中转节点,位于东京都港区。
张涛盯着屏幕,缓缓戴上耳机。
耳机里,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访问声波图,像心跳,又像某种密码。
他的手指悬在回放键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