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褪,柏林总部的灯光却愈发明亮。会议室内,文件堆叠如山,电脑屏幕闪烁着复杂的数据图表,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紧张交织的气息。
陆轩站在白板前,神情专注。昨夜的讨论虽未结束,但此刻他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准备为众人指明新的方向。
“过去几天,我们从东京到伦敦,再到里约,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事实。”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不是个别地区的偶然变动,而是整个国际资本结构正在重塑。”
张涛低头翻看着手中的《文化准入风险报告》,眉头微皱。他抬起头,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可即便我们看清了趋势,又能改变什么?政策是上面定的,我们只是执行者。”
赵宇闻言,轻咳一声,打开了投影仪的画面。“不,”他缓缓说道,“我们可以成为规则的参与者,而不是永远的执行者。”
屏幕上是一张伦敦高端客户的流失曲线图,时间轴与舆论风向完全重合。赵宇指着其中一处明显的断崖式下跌点:“看看这里,我们的项目还没出问题,但资本已经开始撤离。这说明什么?信任不是唯一因素,舆论和预期才是真正的推手。”
孙明盯着那条曲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应对变化,而是要预判变化。”
“没错。”陆轩接过话头,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之前写的三个词——稳定、平衡、韧性——下方又写下两个新的关键词:
“预判、参与。”
“我们不能再被动反应。”他转身面对众人,“从现在起,樊星阁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际政策研究机制,使其更加成熟完备。这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在每一次决策之前,掌握主动权。”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有人点头,也有人仍在思索。
林娜轻轻翻动着手中的资料,忽然开口:“我昨晚整理东京分部的旧档案时,发现了一份未归档的政府联络记录。里面提到山本一郎曾多次与一个匿名机构会面,时间正好是我们拿下娱乐项目的前后。”
此言一出,众人神色各异。
“匿名机构?”马亮微微眯眼,“能查到更多吗?”
“暂时不能。”林娜摇头,“但我可以肯定,东京的政策收紧,并非临时决定,而是早有布局。”
张涛听后,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他低头看了眼刚刚写下的“山本一郎”四个字,心中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目标感。
“所以,”陆轩环顾四周,“我们现在要做三件事:第一,建立情报交叉验证系统;第二,设立文化观察员岗位;第三,形成完整的政策趋势分析模型。”